松桃县太平营街道:“六治”融合,激发基层党建内生动力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松桃县

松桃县太平营街道:“六治”融合,激发基层党建内生动力

2021-01-05 10:31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松桃县太平营街道地处松桃县城以南,距松桃县城4.5公里,东望盘信、南依平头、西界大坪、北接蓼皋。境内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素有松桃县城“后花园”、“南大门”之称。近年来,太平营街道积极响应松桃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坚持把“旅游+扶贫+产业”作为全街道的头号工作来抓,有效整合现有的农地、水域、人力等资源,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着力于发展休闲餐饮、乡情民俗、体验采摘、休闲垂钓为主题的乡村农旅一体化,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至2020年3年间,该街道旅游接待人数由1.86万人次迅速增加到5.79万人次,休闲生态旅游业为辖区及周边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帮扶带动了1593户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近年来,太平营街道积极探索以“党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美治”为主要内容的“六治”基层治理模式,凝聚基层治理合力,激活基层党建内生动力。太平营街道的美丽蜕变就得益于“六治”融合带来的红利。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太平营街道推进以党群活动中心为枢纽,党员干部为骨干,志愿代表为网格的“三级联动”机制,带领村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处理矛盾纠纷,动员凝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以及各类力量,构建多元联动工作模式。疫情防控期间,村“两委”干部、历任村书记、党员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号召在村党员、返乡创业人士、本村乡贤、归乡大学生等57名志愿者支援参加抗击疫情,形成党员领跑、干群携手、合力攻坚的抗疫战线。以造福群众为出发点,截至2020年底,街道党员干部帮助1593户7014人稳定脱贫,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诠释基层治理效力。

“自治”基础,添加动力。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村民自治是基层自治的重要载体。太平营街道坚持网格化治理管理,搭建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平台,三个网格均配备“一长多员”制,专门负责宣传教育、巡查监督、协调服务三项职责,网格员为“一长”,吸纳一批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社会力量等为“多员”,充实网格力量,运用村干部调解、土专家调解、代表监督等村级调解方式,及时发现隐患,化解矛盾,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局面。2020年,太平营街道网格员排查矛盾隐患216条,调解矛盾纠纷140起,发现治安安全隐患32起,重点人员、重点场所走访服务完成率达100%。

“法治”保障,增强实力。该街道通过法律知识学习、专题培训等常态教育,在法制教育上做到逢会必讲,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常自省。充分借助镇司法所“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三大职能在基层党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普法宣传走村串户派发宣传资料,与村民面对面讲解法律知识,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以法治助力村级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做好用地纠纷法律调解、资金拖欠法律服务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乡村治理。

“德治”先导,焕发活力。好的道德风尚是乡村社会和谐的根基。该街道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党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阵地资源,组织开展培育选评活动和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先创优表彰活动,活跃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党员干部到贫困户家中开展助困、帮扶、防疫、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当代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乡村社会文明新风尚。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有效治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培育文明乡风,激发村民共建美丽家园的内在愿望和行动自觉。

智治”支撑,借助巧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智治”作用,该村通过建立微信老乡群,在群内分享乡村文化、核心价值观、典型事迹等正能量文章、短视频,发动党员干部、乡贤积极讨论、分享心得,带动村民“主动”学习、“被动”熏陶,提高对村集体的认同感、获得感,积极配合村内各项治理工作。同时,注意收集村内养殖种植大户、滞销户农产品生产情况,发动村民通过朋友圈吸引外地游客、客商走进来,让街道农特产品走出去,助力百姓增收、乡村振兴。

“美治”提升,增添魅力。该街道以绿色发展为契机,致力打造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充分发挥村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引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拓宽改造村道、拆除危房、旧房,按照“户保洁、村收集、街道转运”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置一体化机制,清理房前屋后,并开展沟渠、鱼塘清理浇灌等。通过“美治”提升人居环境,让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龙佛松 石凤琴)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