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 换旧业 扩门路 耕耘热土筑新颜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挪穷窝 换旧业 扩门路 耕耘热土筑新颜

——石阡县“十三五”扶贫工作纪实

2021-01-20 11:53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5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石阡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贵州省66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4年以来,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08356人,贫困发生率为27.07%。

5年来,石阡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探索1+3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生态旅游圈……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增收。

“十三五”规划末的2020年,石阡县完成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20.66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 2.69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 33018元、10995元,增长6.5%、9.6%。

5年砥砺前行、爬坡过坎的坚韧和勇毅,已铭刻下石阡的印迹……

挪穷窝 搬迁一步跨千年

粘丝、上色、晾干……

在石阡县平阳社区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巧手工作坊里,搬迁户杨名艳正同10余名群众围坐在桌子旁,全神贯注地用不同颜色的原料描绘着她们的作品——金丝珐琅画。

“刚开始速度很慢,质量还不高,但现在好多了。”杨名艳向记者介绍道,在巧手工作坊免费培训后,她现在绘画的速度提升了不少。以前绘制一幅需要一个多星期,但现在没有事情耽搁的话,两天就能完成,如果作品检查合格,每幅画能有140元的收入。

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房屋破损……2019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杨名艳一家五口人从国荣乡葛坪村老家搬到平阳社区安置点,与来自该县18个乡镇(街道)的1726户7630人成为县城的“新市民”。

群众搬迁入住后,石阡县委、县政府迅速将工作重心从搬迁入住到后续管理服务转变,全力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以“新市民·追梦桥”为载体,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落实搭“五桥”建“五家”,通过加强“一户一技能”培训,采取“企业+社区妇联+搬迁家庭”的模式,深入解决搬迁群众“三就”“一转”问题,让易地扶贫搬迁户楼上居住、楼中培训、楼下就业,全力打通服务搬迁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去年以来,石阡县累计举办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4期,惠及2800余人,为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60余个,帮助社区精壮劳动力就近创业112人。同时,与苏州市相城区共同举办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专场招聘会2场,输送到苏州稳定就业贫困劳动力110余人,依托苏州资源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1230余人。

和杨名艳一样,搬迁户段昭琼也在巧手工作坊实现就业,这都得益于石阡县妇联在平阳社区引进的三条工作线——电子加工厂、金丝珐琅画手工作坊、苗绣手工作坊,把生产线带入社区家庭,推动社区走不出去的群众快速就业增收。

“电子排线(电子零件)操作很简单,我是去年4月底培训的,5月初就开始拿货回家做了。”段昭琼说,“我每四天去拿一次货,一次拿一千多个,做完就有一百多块钱。”为引导扶持创业、培育发展产业、实现社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搭群众致富桥建幸福之家,石阡县深入挖掘全县企业家协会、春晖联盟等资源,大力实施“巾帼企业帮带计划”,成功引进了宏信服饰加工厂、恒昌源有限公司、和记食品和巧手工作坊等一批企业、工厂和加工线在社区落户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为充分释放“新市民·追梦桥”的引擎活力,推动“扶贫车间”“扶贫工厂”就业扩容,有序促进搬迁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石阡县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兜底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有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搬迁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使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古人云“居大不易”。“十三五”以来,石阡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先后建成县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个,助5463户23747人(其中跨区县搬迁1556户7084人)搬出大山,住进新居,实现了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精彩跨越。‍

换旧业 “主副”共发铸新局

田家少闲月,冬日人倍忙。夜来初雪降,早起锄晨荒。

走进石阡县国荣乡葛坪村,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叶挂上初晨的雾珠,那晶莹的珠子掉落在泥地里,随着锄头的律动,吸收进土壤里,成为大自然浇灌土地的一份子。袁明照正组织10余名工人在他的茶叶基地里翻土、除草,等待着春暖花开时椒苗下地。

2014年,在外打拼15年之久的袁明照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带着“叶落归根”的情怀回到家乡葛坪村,誓要为村里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力量。

“大家都出去打工了,山上都是荒坡荒地,闲置了可惜啊!”那一年,正值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年,回家后的袁明照当选为村副主任,他更加深知肩上的责任之大,随即和村里的干部们商量脱贫之策。

兴产业,还不能破坏生态,葛坪村把目标盯向了长效产业——茶叶。 (下转2版) (上接1版)

可为荒山,也可为金山。土地流转、幼苗下地……葛坪村先后流转荒山荒地1480亩种植茶叶,通过“返租代包”将种植和管护环节转包给农户,由合作社专门统筹产业的管护过程,并给村民提供管护技术指导及培训,村民不仅在管护中学到了技术,还获取了相应的务工收入,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

“我也承包了200余亩茶叶,并大部分套种辣椒产业。”袁明照说,去年辣椒产量12万斤,产值25万元,带动2人长期就业、20余人灵活就业。

据了解,套种辣椒是该村进一步有序盘活土地资源的有力举措,依托“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按照“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供苗、统一移植、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的办法,在茶叶基地里套种辣椒300余亩,通过“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群众只负责拿工钱,那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效益。”石阡县委常委、国荣乡党委书记龚朝清说,去年国荣乡发展辣椒3100余亩,其中52%以上属于林下套种,辣椒产量在360万斤以上,产值超过600万元,将带动全乡2000余户农户增收。

葛坪村实施的“林下套种”模式,只是石阡县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林地为依托、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大力推广引导群众发展林下、庭院种植项目。通过“订单种植+村民自种”发展模式,套种和新增辣椒、蔬菜、高粱等短小产业20万余亩,超3万人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

根据产业发展“到村到户到人”要求,石阡县按照“四个100%”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深入推进“三变”改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联结到每个产业上,形成龙塘镇大屯村“三好机制”、大沙坝乡任家寨村“村社合一”、石固乡整乡抱团发展等模式,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进园务工、按股分红等形式获得收入,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已达8976万元(含固定资产)。

多产齐头越,群众喜开颜。石阡县大力发展以茶叶、苗木苗圃、食用菌、蛋鸡养殖为主的“1+3”农业产业已覆盖贫困群众10余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148元上升到了2020年的10995元,脱贫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

扩门路 旅游跑出加速度

阳光微饶,炊烟频好,茫茫小溪沟,别处人家闹。

在石阡县甘溪乡坪望村“溪畔红印”农家乐里,村民杜春秀正忙着上盆、端菜、入桌,游客们围桌而坐,席间飘来阵阵香味。

“洗菜、端菜、洗碗,都是些平时家里的活。”杜春秀眼角一弯,擦了擦手上的水渍说道,从去年7月初就来这里上班了,在兼顾家里的同时,每个月还能挣2200元。

为解决部分在家群众就业难题,去年上半年以来,甘溪乡铺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先后投资70万余元,在坪望新村修建“溪畔红印农家乐”,吸纳坪望、甘溪、铺溪等3个村的20名群众就近就业。

草屋楼宇,青砖瓦砾,近年来,坪望村依托甘溪乡红色文化遗产,集中打造旅游新村一处,覆盖农户190户,其间8家农家乐风格各异,因地制宜打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直接带动群众50人就业。值得一提的是,员工除了是服务员,还是甘溪农特产品的推介员。

“我们平时的接待量在10桌左右,假期就更多一点。”铺溪村支书冯运启高兴地说道,得益于农家有机蔬菜,去年6月底开业以来,第一个月就有16万元的收入,将全部收归村集体经济,纯利润的50%用于贫困户分红,10%用于年底奖励优秀员工。

除了吃饭,游客还可以体验采摘蓝莓的乐趣。顺着农家乐的青石板路往下,一片蓝色景象映入眼帘,田地间长满了绿丫丫的蓝莓树,每到夏季,一颗颗饱满的蓝莓果站满枝头,给游客带来视觉的盛宴和口感的快乐。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甘溪乡以“红色文化”为底蕴,按照石阡县“1+3”产业发展布局,合理规划全乡“两带六园”,创造性地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扶贫车间、文旅扶贫有机结合,以落实地块、主体责任、经济作物、经营主体和责任人的方式对多个图斑、100亩以上集中连片土地进行精准管控,通过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经果林、苗木苗圃、中药材、百香果、蓝莓等农作物,突出山上茶花果、山下“食用菌+”,助推产业扶贫和旅游扶贫,利益联结全乡1375户5638人,让贫困群众在新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实现家门口就业。

绿色石阡处处景,高山云雾时时仙。石阡县紧扣“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发展要求,在山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走出了生态与发展双赢的道路。如今,石阡县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9.7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成功创建为“中国天然氧吧”。

“十三五”以来,石阡县着力推进景区建设,先后打造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鸳鸯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两个国家4A级景区、两个国家3A级景区;网红打卡旅游点仙人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说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仡佬毛龙、木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佛顶山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路线,以石阡古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路线,以佛顶山温泉小镇为代表的康养度假旅游路线,以仙人街为代表的山地旅游和体验游线路和以仡佬族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旅游路线。

2020年,石阡县共接待游客8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6亿元,上万人吃上旅游饭,户均增收近2万元。

风卷红旗过大关,勇立潮头育新风。

2019年4月,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复石阡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10.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3个贫困村已经全部出列。

回首“十三五”,这5年是石阡人民务实重干、奋起直追的5年,是石阡发展快速崛起、晋位升级的5年,是夜郎大地华丽蝶变、焕发生机的5年。

展望“十四五”,佛顶山脚下的石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长寿之乡”等14个国字品牌一定会更加景致如画。(王浩)

责任编辑:杨志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