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静下心来思良策 沉下身子解民忧
首页 新闻 部门综合

【我的扶贫故事】静下心来思良策 沉下身子解民忧

2021-01-21 11:43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我叫刘华,是市住建局质监站副站长,2020年2月8日,刚过完元宵节,我就赶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坳镇干洞沟村,作为驻村督战员开始扶贫工作。

刚进村我便体会到了村里条件的艰苦——村委会坐落在半山腰上,是一栋不足百平方米两层小砖房,比许多民房都要“寒酸”,要不是门口的红旗谁也不会想到这是村委会的办公楼。村委会周边也就剩下了五六户人家,全是一层的平房,多数都还是些“毛坯房”。

沿河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我们有半点休整时间,来到土地坳镇的第二天,经过简短的培训,我便参加了镇里组织的脱贫攻坚交叉检查工作,当时我的脱贫攻坚业务知识几乎是一张白纸,但我还是硬着头皮顶了上去。

沿河土家族方言口音严重,作为一名外来人,不太能够听得懂。在工作过程中,听不懂我就一遍一遍的反复问,直到听懂为止,再加上和我一组的老师的帮助,不久时间,我便学会了当地方言,能够正常进行交流了。

刚开始走村入户的时候,对村情民情还不熟悉,每到一家都在反映问题,都觉得自己家庭条件差,没有享受过国家任何优惠政策,认为自己应该是精准扶贫户、低保户等,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自己又不了解情况,只能够耐心的听他们说,每天下队回来,我脑壳都是嗡嗡作响,感觉每个问题都很复杂,晚上做梦都在想那些问题该如何化解。

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好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工作,我用了十天的时间走遍了我所包保的三个村民组的所有农户,单程翻山越岭都要两三个小时,不通车路,只能步行。每到一户,我都详细记录其家庭基本情况,收集房屋照片、户口、身份证、存折等资料,走访完后,我对每家每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建立了电子台账和户籍档案,然后上传到手机、电脑里面,随时都翻出来看一看,背一背,大大提高了以后的工作效率,短时间内我就对各户的基本信息烂熟于心,倒背如流,上报信息的时候,能够很快很精准的提供各种信息,一个月后,我就对复杂的脱贫攻坚业务知识了熟于心、运用自如了。

扶贫工作不只是把资料做好了就行,更为关键的是与群众交心。当得知农户黄凤霞、张海军身患残疾但未办残疾证、李素英老人家慢性病未办证的情况下,我开车送他们到沿河县城去做了鉴定和办证;医院、残联两头跑,领表、挂号、照相、检查等全程参与,最终给黄凤霞鉴定为智力三级残疾,李素英也鉴定为高血压,张海军未达到残疾标准,通过此次鉴定,让能够办证享受优惠政策的农户享受到了优惠政策,让达不到办证条件的安了心。

干洞沟村属于易地扶贫整体搬迁村,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搬迁不彻底,旧房未拆除,复垦复绿不到位,没有做到真搬实住等等。经过前期的不断做工作,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剩下这些都是硬骨头,最大的根源就是穷家难舍,思想上转不过弯,我就开始一户一户走访,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陈明进户因为与儿子陈法两人有搬迁指标,住房面积总共才40个平方米,才一间卧室,担心儿子成家后不够住,我白天晚上上门做工作,每次上门都被大声吼骂,并且极其不配合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我仍然坚持经常上门,每次对老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多次苦口婆心的上门做工作,他终于答应搬迁。当他搬迁后,我还时不时的进行电话问候,渐渐地和他交上了朋友。

驻村近一年的时间,通过我与农户们的共同努力,我所包保的贫困对象全部实现了顺利脱贫,也使我学会了拆房子、打豆子、砍地坪、划竹筷、编栅栏、刷油漆、刮仿瓷等等技能,但我始终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仍然还需要提高,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未实现,我辈仍需继续加倍努力。

(作者:市住建局质监站副站长 刘华 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尧 整理)

责任编辑:杨志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