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江城乡新变化 描绘发展新画卷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印江县

邛江城乡新变化 描绘发展新画卷

——印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2021-02-02 13:19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1月28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兴民社区,从天堂镇水田村搬迁来的官昌蓉与其他搬迁户正在赶制沙发订单。官昌蓉说:“水田村正在修建高速公路,村寨基本上拆迁了。”

水田村坐落在大山沟里,正在修建的沿印松高速刚好穿过这里。

位于印江县城郊区的龙津街道江家坡村,修建了10多年的挂壁公路终于在2020年底建成通车……

一条条公路,串起处处产业园,北至木黄新民的蔬菜大坝、风仪食用菌产业园,南至缠溪洋溪的茶叶基地。

5年来,印江各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扬帆远航,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5年来,脱贫攻坚捷报连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印江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按照“七个极”工作总要求、“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和“76554”工作方法,全力推进“四场硬仗”,持续发起“春风行动”“夏秋攻势”“暖冬行动”,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整县摘帽”,203个贫困村(28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25877户10115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万人搬出大山。沙子坡镇王昭权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5年来,“2+N”产业发展生机勃勃,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成效显著。印江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召开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研究制定推进农村产业革命“1+3+2”政策文件,聚焦“八要素”和“五个三”,坚定“2+N”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率先突破。茶产业成功探索“股份制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小微企业、茶农)”模式,食用菌产业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菇农”组织方式,全县建成茶园25.8万亩,发展食用菌6.9亿棒、精品水果14万亩、中药材10万亩,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5年来,基础建设处处见效,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印江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全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杭瑞高速印江东互通、G352县城至两河口、G211沿河黑獭至印江县城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印秀高速、沿印松高速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从2015年的2838公里增加到4801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联户路,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运,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栗子园中型水库、绿荫塘和山岔小二型水库,加快推进偏岩中型水库、清渡河水库等建设,城乡供水能力不断增强。建成2个110千伏、3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农村电网改造14万户,城乡供电可靠率达99.4%,城乡供电更加稳定。

5年来,特色文化熠熠生辉,“书法之乡·养生印江”影响力日渐扩大。印江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工程,充分挖掘和展示印江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书法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魅力,建成全省一流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全省首个书法文化广场,打造了大圣墩体育、木黄红色文化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成功举办首届书法文化艺术节、县庆30周年系列活动、铜仁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美食文化节等赛事活动,主旋律电影《凤仪》全国公映,“书法之乡·养生印江”品牌更加响亮。

5年来,平安建设硕果累累,巩固了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印江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严格落实“六防六化”工作方法,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和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无毒害示范县、全省无邪教示范县。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人民群众安全感达100%,位居全省第一。连续3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5年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招商引资、文化旅游发展“三大突破”,加快推进“四化进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壮大。绿色发展实现新提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持续打好“五场战役”,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全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63.5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1.16%增加到70.4%,居全省第13位、全市第2位。全面加强梵净山保护管理和母亲河保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坚持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放管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新政务服务中心搬迁入驻,县级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100%,办事时限缩短69.3%,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探索农村综合改革、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等改革经验,“春晖扶贫”“五在乡镇”“电商驿站+”等5项改革获贵州省改革优秀案例,创新以工代赈项目促群众增收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社会治理展现新成效。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力推进殡葬管理改革,修订实施城镇管理条例,重拳整治城乡滥办酒席、农村早婚早育、燃放烟花爆竹等突出问题,坚决整治不良风气,干部群众拍手称快、纷纷叫好。“七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全面工作连续3年排名全市前列。加强民族团结创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民生福祉续写新篇章。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成思源中学、六小等学校,完成县职校整体搬迁,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中高考综合成绩保持全市前列。完成了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加快推进县妇幼保健院、木黄镇卫生院、天堂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和14个乡镇卫生院提级改造,县乡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全部达到标准化,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医院”。社会保险覆盖率96%,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99%。

回望“十三五”,印江在43万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中,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面向“十四五”,印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进程,紧紧围绕“一区五地”新任务,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旅游活县、和谐稳县”五大工程,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县,奋力打造乡村振兴试验区、同城化发展创新区、康养旅游示范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绿色发展示范县

坚持生态立县,突出绿色发展,依托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金字招牌和4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围绕“2+N”产业规划布局,做大做强茶叶、食用菌两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生态畜牧、精品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试验区

积极探索具有山地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经验,全力争取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致富,构建“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同城化发展创新区

依托印思德融合发展定位,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景城融合、产城融合工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绿色生态城市。加快推进印思同城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公共资源共享,形成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产业发展、生态资源等优势互补发展格局,主动融入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打造印思德同城化发展样板工程。

——康养旅游示范区

依托梵净山独特的自然资源,立足“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3张“国字号”文化名片,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科学规划康养旅游空间布局,大力培育康养旅游新业态,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产相融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康养旅游胜地。

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区域规划重点,构建功能分区定、设施分区建、产业分区布、服务分区配、政策分区制“五位一体”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

——中部城镇融合发展引领区

以县城为核心,以旧城区提质升级、两城连接区域开发扩面、同城化公共服务日益完善为主线,对内统筹推进印江经开区及中兴、龙津、峨岭、朗溪协同发展,加快县城东扩、南移,逐步向梵净山方向发展;对外加快与思南、德江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新机制,探索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一体化,打造印江城镇发展新引擎。

——东部绿色康养旅游休闲区

以梵净山为核心,印江河为纽带,木黄镇和紫薇镇为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合水、罗场,围绕养老、养生、养心大健康产业,充分挖掘长寿、红色、民族文化,建设观光体验、度假避暑、有机食品等基地,打造印江绿色经济增长极。

——南部生态涵养保护重点区

以S508、S305省道为轴线,覆盖洋溪、杨柳、缠溪等乡镇及新寨以南部分区域,整体突出以林业、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发展康养休闲、茶产业、精品果蔬、“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打造连接梵净山与佛顶山的生态旅游廊道和生态涵养保护重点区。

——北部山地生态农业融合区

板溪、杉树、沙子坡、天堂、刀坝等北部乡镇,按照“一带一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布局,以长养短、以短补长、长短结合,立体发展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农业,促进茶叶、生态畜牧业、果蔬、中药材、林下经济全面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陈晓岚)

责任编辑:杨志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