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当年红军播“火种” 如今致富感党恩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沿河县

沿河:当年红军播“火种” 如今致富感党恩

2021-02-05 12:32 来源:贵州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1月19日,阳光灿烂,碧空如洗。雪后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田野、村庄、树木,披着银色的薄纱。

走进沿河自治县谯家镇长征村,村口“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纪念地”的牌坊巍然屹立。坐落在这里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正迎来第三次全面修缮。87年前,那些难忘的红军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听老人讲,红军队伍刚到村里的时候,群众都跑光了,派人打探后才知道红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不犯。”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房屋主人田太俞曾孙媳黎邵明告诉记者,“得知红军晚上就睡在屋外,我的曾祖父回来后就将他们请进了屋,腾出房屋让红军居住。”

史料记载,1934年5月8日,红三军在夺取原四川彭水县城(今属重庆市)后,乘势西渡乌江。5月14日,挺进黔东后坪县(现为沿河后坪乡)。

“野鸡有个山头,白鹤有个滩头,一支红军没有根据地怎么行呢?”贺龙军长多次向部队讲话强调。7月21日至22日,在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来自沿河、德江、印江等地代表135人选举产生了新的革命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沿河城是红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占领的唯一的一座县城。

黔东革命根据地(当时称黔东苏区)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前存在的8个革命根据地之一。

铭记历史,感念英雄。2004年10月为纪念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黎邵明家主动把祖宅捐赠出来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如今,黎邵明成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向往来游客讲述革命故事。

“没有革命先烈们的付出,哪有如今的美好生活!”黎邵明说,“作为红军‘亲人’的后人,我有责任把那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让长征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长征村位于谯家镇中部,海拔700米,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距县城41公里。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17.5%,现在,剩余贫困人口23户93人已全部稳定脱贫。

“长征精神在心中,我们步履如磐。”长征村村支书田应照告诉记者,长征村多渠道发展产业助民增收,去年发展辣椒产业224亩,村委会统筹安排165万元入股谯家镇猫阡村懿兴生态茶叶业有限公司茶叶加工项目,180万元入股谯家镇猫阡村瞧一谯酒业有限公司,61万元入股沿河自治县谯家镇兴隆村集体经济养殖项目,160万元入股谯家镇堡上村云露富硒白茶有限公司和谯家镇1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均量化分红到户。

同时,该村贯彻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及低保家庭已全部获得教育资助;实现全员参合及贫困户的全员参保资助,住院报销达到报销比例;通过前期的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补短等方式,全村群众住房已得到保障;全村困难家庭已全部纳入低保保障,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应兜尽兜。

“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旅游瞻仰的人越来越多了。”纪念馆工作人员杨竹英告诉记者,近年来,沿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的保护和建设,纪念馆基础设施得以进一步完善,社教功能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彰显,每年参观学习人数达10万人次。

“每逢节假日,游客特别多。我的小超市挤满了客人,生意好得很!”58岁的村民何文娅就住在纪念馆隔壁,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漫步村中大道,82岁的村民肖桂芝和老伴满脸笑容,“我要感恩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沿河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奋力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生态中药材四大生态产业。建成投产茶园14.07万亩;发展沙子空心李投产果园5万亩、白山羊年出栏15万只;种植以石斛、花椒、太子参等为主的中药材4.5万亩。2020年还新发展了辣椒、食用菌、生猪、生态鸡四大“短平快”产业,种植辣椒5.95万亩、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3000万棒,新增出栏生猪5.2万头、生态鸡108万羽。(梁瀚泽 施平

责任编辑:杨志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