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跨区域集中搬迁】铜仁:共建“四安家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聚焦跨区域集中搬迁】铜仁:共建“四安家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1-02-07 10:35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近年来,铜仁市持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成为新市民,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共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5.碧江区打角冲社区”四安家园“服务中心 - 复件

碧江区打角冲社区”四安家园“服务中心

“四个格局”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共建居安家园

一是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按照“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原则,采取“现有专职委员+兼职委员”模式,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包保联系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全市安置点新成立党组织101个,纳入村(社区)党组织管理57个,选派41名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配备专职党务干部116人,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

二是构建“三治”融合格局。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依法组建社区居民理事会、调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组织工青妇、司法、公安等举办法律讲座,组织社区党员、“五老”开办道德讲堂,整合资源建设社区综治中心,构建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效融合格局。全市在安置点组建综治中心88个、法律服务站点81个、群防群治组织122个、矛盾纠纷调解组织158个,排查调解矛盾纠纷643件。

三是构建“智慧社区”格局。整合资源建设“智慧党群信息化系统”,深化“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线上+线下”服务机制,通过群众网上点单、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事后跟踪评论服务模式,打造24小时党群服务之家,及时解决居民生活的各种问题。推进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分别按每年不低于5万元、10万元标准保障社区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教育、卫计、民政、人社、公安等部门派驻干部,提供就学、就医、低保、养老保险等便捷服务。选取万山贵苑社区、碧江矮屯社区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大数据应用示范点,逐步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

四是构建集体经济发展格局。盘活社区门面、商铺、土地等资源,引入兴办便民利民平价超市、小菜场等,推动建立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拓展收入来源,提升社区党组织为民办实事能力,凝聚发展合力。全市组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集体经济组织82个,实现集体经济积累630余万元。

2.松桃县育才社区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搬迁群众就业 - 复件

松桃县育才社区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搬迁群众就业

“五项措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业安家园

一是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推进大数据与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深度融合,开发就业创业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将29.36万搬迁群众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劳动力状况、就业失业状况、技能水平、就业创业意愿、培训需求等基础信息录入大数据平台,实时动态更新信息,实现精准动态服务管理。

二是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结合搬迁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市场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制衣、制鞋、刺绣、家政、中式烹饪、育婴师、水电工、护工等特色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全年累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71996人次。同时,采取“理论培训+实操培训+就业”一体化方式,委托培训学校在安置点扶贫车间开展“一对一”岗前培训,实现搬迁群众从普通人到合格工人、技术能手、新业态产业工人的蜕变,为扶贫车间输入合格劳动力3414人。

三是创新实施“留雁行动”。探索建立“寻雁、育雁、助雁、孵雁、护雁、送雁”六项工作机制,促进返乡劳动者就业创业。2020年以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会40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4.35万余个,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3.24万人,完成创业项目推介2453人,完成投资额1892.93万元,带动搬迁群众就业4287人。

四是创建就业扶贫载体。通过场地免租、创业无息贷款、培训补贴等方式,引导刺绣、制衣厂、超市等就业扶贫车间进安置点,解决无法外出劳动力和大龄劳动力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在安置点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基地)242个,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1.97万人,实现搬迁群众“楼上安居、楼下乐业”。

五是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通过新增或腾退部分公益性岗位,在安置点开发人社协理员、楼栋管理员、环卫等岗位。结合安置点实际,开发保安保洁、护路护河等扶贫公岗,托底解决困难搬迁劳动力就业。全市共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1901个,安置点保洁保绿、治安协管、护路护河、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各类岗位4516个,发放就业扶贫援助补贴2167.68万元。截至2020年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6.31万户劳动力14.55万人,实现就业创业13.42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1.石阡县平阳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 复件

石阡县平阳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四个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身安家园

一是强化便捷生活配套。依托“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建爱心超市、便民信息网点、便民菜市场等生活服务平台,配建公交站点、休闲广场、书刊亭等设施,让搬迁群众生活更加便捷,加快搬迁群众市民化进程。

二是强化优质教育配套。全市共新(改扩)建安置点配套学校68所,选配452名优秀教师任教,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上好学。发挥群团组织“四点半课堂”“工会爱心托管班”等作用,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子女放学后无人照管的后顾之忧。聘请专业教师、志愿者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丰富课余生活。

三是强化医疗服务配套。通过新建、改扩建、区域内常设医疗卫生机构就近就地覆盖等方式,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配备专技人员1896人,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医。建立巡回医疗制度,定期组织县级以上医院医务骨干开展医疗服务。落实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安置点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达100%。

四是强化社会保障配套。统筹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转移接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搬迁群众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累计实施贫困搬迁群众一次性临时救助近20万人,发放救助金2.99亿元。

4.印江县兴民社区搬迁群众文体活动 - 复件

印江县兴民社区搬迁群众文体活动

“五进社区”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心安家园

一是感恩教育进社区。依托道德讲堂、脱贫攻坚夜校、感恩记忆馆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好勤劳致富故事,通过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展示生产生活设施实物等方式,引导群众增强感恩情怀和奋进之志,全市安置点共开展政策理论宣讲910场次、先进典型宣讲405场次。

二是文明创建进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常态化开展新市民素质教育和评先选优活动。通过“积分超市”“文明储蓄所”等载体,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孝老爱亲等活动和社区治理。

三是公共文化进社区。广泛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文艺体育活动,增强搬迁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全市安置点共开展文艺演出1005场次,公益电影放映768场次,文化讲堂813场次,读书活动625场次。

四是民族传承进社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依托乡愁馆保留民族记忆,发展民族传统手工业产业。在安置点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通过绘画、音频、视频等形式,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在具备条件的安置点附近流转租赁土地,开设“微田园”,让搬迁群众记住乡愁的同时解决“菜篮子”问题。

五是“心灵滋润”进社区。坚持以文化人,建设安置点“追梦书屋”110个,引导搬迁群众提升文化修养。建立心理咨询室59个,为搬迁群众提供情绪疏导、心理辅导服务750余次。以“最美五月天”“六月别样红”“七月心连心”“八月桂花香”等专项联合行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171场次,促进搬迁群众积极互动交流,带动搬迁群众共建“四安家园”。(冯晓娅)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