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大龙: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大龙经开区

【易地扶贫搬迁】大龙: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2021-04-22 12:25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起于碧江区河西街道茅溪村的坝灌溪,与沪昆高速公路连接,全长56公里的铜大高速,见证着“十三五”铜仁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成就,终点抵达大龙开发区,搬迁的故事,还在继续,后续的幸福,待君翻阅。

“十三五”期间,大龙开发区承接易地扶贫搬迁26820人,其中安置本地人口339人、德江县人口22468人、石阡县人口4013人,跨区域共计搬迁5585户26481人,占全市跨区县搬迁总数124511人的22%。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当前,大龙开发区正持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突出“五个三”深化“五个体系”建设,搭“五桥”建“五家”深入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作,创建搬迁群众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

沿着高速看铜仁,沿着铜大看大龙,高铁开到小区门口,高楼排列拔地而起,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出门入工厂,回家稳创业,搬出来的幸福生活,妥妥的。

全方位合力激发幸福动力

山腰腰,路弯弯,从阡门村步行到潮砥镇,从潮砥镇乘车38公里到德江县,从德江县转乘大巴3小时到大龙,再乘高铁出行务工……当听到可以搬迁到大龙龙江新区的消息时,常年在外打工养家的潮砥镇阡门村村民张金林丝毫没犹豫。2018年7月,张金林一家经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搬入大龙。

4月的细雨下个不停,同心社区主任张金林处理完社区事项后,来不及撑伞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新区旁的蛋鸡养殖场,查看厂内产蛋的情况。“今早上一位客户的两万元货款已经提前入账了,他们都是抢着一大早发订单给我,生怕我卖完了。大龙交通便利,我们运输也是很方便的。”

经过消毒房,来到厂内,自动化生产线响起轰鸣声,有节奏地运转,四排高的产蛋架,一眼望不到头的3万羽蛋鸡,地上却没一点污迹,用玉米磨成的细面一条龙输送到位,产出的鸡粪直接输送出厂送往农产地入肥。

自动化循环系统,散热恒温风箱,深地抽取的井水,张金林顺手打了一个鸡蛋,蛋黄蛋清可用筷子分离,煎出的鸡蛋香味浓郁。“社区组织我们外出学习,政府投资建成蛋鸡厂,我和另外三个搬迁户贷款投资买蛋鸡入厂,现在,销路完全不愁。”

张金林所在的蛋鸡厂,如今覆盖搬迁到大龙的建档立卡户260多户,每年除固定分红外,还将拿出利润部分的10%来进行分红。在大龙,还有无数个张金林的故事正在演绎。

近年来,大龙积极探索易地搬迁“1211保障机制,”搭建“一批”就业创收平台,实现搬来群众人人都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在安置新区设立“劳务专业合作社”和“就业扶贫车间”,在各行政村打造扶贫产业基地,并开发阶段性公益岗位。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土地、弃土场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发展扶贫产业19个。

目前,成立国有公益性劳务公司1家,乡镇级劳务合作社2家,村级劳务合作社19家,安置新区劳务合作社8家;建立牛肉养殖、蛋鸡养殖、小龙虾养殖及食用菌种植等扶贫产业基地,解决就业170人;开设就业扶贫车间9个,解决就业600余人;开发阶段性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165人。

“一个人富不是富,一群人富才是富!下一步我想着把另外两个厂房建立起来后,能吸引大家一起创业养殖蛋鸡,让乡亲们搬来新居,共享红利,共同富裕。”张金林说。

多渠道稳就业拉近幸福距离

指尖快速飞舞,不一会儿,一把纯手工编制的藤椅便在朱品珍的手中呈现。这把椅子,即将销往大型超市。

2018年9月搬来大龙的朱品珍,小儿子在附近的小学就读,大儿子乘高铁便可前往贵阳上学。丈夫在大龙开发区汇龙材料务工,自己在楼下扶贫工厂就业。

搬迁后生活的变化对朱品珍而言,最明显的就是两个孩子的上学之路。“以前大儿子上小学时,要一个人走山路,很多老乡为了孩子读书方便,都是背井离乡的搬到镇上或县里租房陪读,现在小儿子就不用吃这苦了,出门就到学校。”

刚开始听到搬迁的消息,丈夫姚福龙还有些许犹豫。“搬来后,没有了田土,吃穿哪里来。”但妻子却十分坚定,“搬不搬,都得外出务工,最起码,搬迁后务工的路途会更方便。”

疑虑在搬迁后被迅速打消,搬来后,工厂招牌的大喇叭随时响起,周边全是各大企业,两口子的“就业难”转为“难择业”。

这些年,作为搬迁承接地的大龙,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托园区企业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 、请进来”战略,针对性发展配套产业,东亿电气等打火机产业企业与阳光等箱包产业企业为搬迁群众提供了丰富岗位和择业余地,维持着搬迁家庭的生计。

与此同时,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4个,解决700名就业困难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实施“绵绣女”培训项目,开展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开展“班组式”“订单式”培训,累计组织开展挖掘机、电工、焊工、缝纫、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112期,培训未就业搬迁劳动力6250人次。

目前,搬迁群众中有劳动力家庭5558户,搬迁劳动力11335人,就业创业10194人,其中县内就业1445人,县外省内就业2167人,省外就业6195人,创业387人,一户一人以上就业达到100%。

就业有出路,上学家门口。当前大龙开发区规划建设学校7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4所,已建成并投用5所。同步规划建设为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超市、农贸市场、警务室、金融网点、公交站台等配套,切实提升了服务功能。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大龙搬迁点的墙面标语一般,如朱品珍的生活一般,搬迁后记正精彩书写。

便民“生活圈”提速幸福生活

“有了新房,加上老人孩子还有政策帮扶,日子总算像个样子啦!”曾居住在德江县桶井乡一个偏远乡村的王仁琴一家,于2017年搬迁至大龙开发区德龙新区。近4年的扎根发展,家庭面貌焕然一新,王仁琴在大龙开发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走进德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放眼望去,崭新高大的住宅楼房鳞次栉比,宽敞整洁的交通干道纵横贯通,孩子在休闲广场上嬉戏打闹,老人围在一旁话家长里短,一幅景美人和的幸福画面尽收眼底。

这些年,为让搬迁群众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德龙新区用心用情服务新居民,着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搭建社区文化广场、“四点半课堂”等活动场所,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找到归属感。

同时,社区把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在社区服务中心有序设置着就医、就学、就业、户籍、水电等政策咨询窗口和低保、医保、社保等政策保障服务窗口,让群众“足不出户”便能在社区里办理各项事务,为搬迁群众的幸福新生活提速。

德龙新区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是大龙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搬离“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偏远地区,2.6万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步跨入新家园,成为大龙开发区的新市民。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迁移,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

自承接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大龙开发区不断加强配套设置,积极推进安置点的基础教育、休闲健康、就近就业、便民医疗、社区服务等方面建设,着力打造便民“生活圈”,确保新居民在新家园住得安心、过得放心、生活得舒心。

为满足搬迁群众的生活需求,大龙开发区持续织牢织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保障大网”,在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微工厂、幼儿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卫生服务中心等场所,全面满足社区服务功能需要,为搬迁群众提供生活便捷。同时,积极组织各类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居民“居安、业安、身安、心安”提供充足养分。

如今,搬迁群众在这里,真正实现了“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美好生活愿景。

移得出、稳得住,才能安居乐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这些年,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4个,搬迁群众29.36万人,其中跨区县搬迁12.55万人,占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规模的42.8%,占全省跨区县搬迁规模的54.3%。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让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转变。我市在深入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中作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这“后半篇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就书写在大龙开发区,曾经翻山越岭乘坐高铁、大巴外出务工的群众得以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出行。山里的妇女个个学得手艺得以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照顾家庭、稳步增收两不误。租房陪读的艰难求学路已成为历史。

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启动以来,我市正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搭好“五桥”、建好“五家”,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坚持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共创“四安家园”品牌,促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转变,共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

搬出后的幸福新生活,正徐徐展开。(刘怡珉 杨红)

责任编辑:杨志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