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弘扬长征精神 书写幸福答卷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印江县

印江:弘扬长征精神 书写幸福答卷

2021-05-20 15:11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首次会师的革命老区,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千百年来,受历史和地理影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发,村寨偏僻边远,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4年以来,全县共有贫困村20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877户101159人,贫困发生率25.08%。

久于贫困,冀以小康。印江老区各族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坚守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挖“真贫”之根,施“真扶”之策,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十三五以来,印江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整县摘帽”,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5.08%下降至0。

今天的印江,幸福触手可及。农村公路“组组通”、安全饮水“户户用”、人居环境“家家美”、电力通讯“处处有”,一幅幅村美人和产业兴的画卷华丽舒展。

强化组织 精准攻坚策略

方法决定成效,非常时期必有非常之策。

2014年以来,印江自治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出,采取系统方法、精准方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高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领导。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县乡村组“四级作战指挥体系”、市县乡“三级督导体系”和脱贫攻坚“三按月、三按季”现场验靶机制和干部激励关怀机制,实行指挥长包片、攻坚队长包村、尖刀班长包组、帮扶干部包户“四包工作机制,”持续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强化政策设计。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拿出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明确任务书,研究出台《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决定》及“1+12”实施方案、脱贫攻坚“1+22”行动方案、整县摘帽“1+10”实施方案,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强化驻村帮扶。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原则,建立因村派人、因需选人的“双向选择”机制,累计选派驻村干部9817人次、结对帮扶干部51167人次,实现驻村干部和结队帮扶工作全覆盖。创新推行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组织、工资、考核、管理“四个划转”到乡镇(街道),让广大驻村干部安心驻村、用心帮扶。

强化精准施策。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持续发起“春风行动”“夏秋攻势”“暖冬行动”,创新开展党建扶贫、春晖扶贫、文军扶贫、法治扶贫,形成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攻坚态势。

强化合力攻坚。苏州吴江区、中煤集团、大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贵阳云岩等单位倾情帮扶,实现从相互探讨到深层谋划,从政府援助到社会各界,从人才扶持到培训交流,从单向扶贫转向共赢发展,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活力,助推了印江脱贫攻坚减贫摘帽、精彩出列。

与此同时,印江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充分依托春晖人士、青年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群体,全面深化春晖扶贫行动,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筹措春晖产业资金4300多万元、春晖公益资金2000多万元,实施春晖扶贫项目523个,惠及贫困群众7万余人。

截至2019年底,全县25716户10029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为零。

强化组织

突出重点 提升脱贫成色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印江自治县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坚持“四个不摘”和“六个不变”,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必答题”、疫情防控“加试题”,保障脱贫攻坚质量高、成色足。

聚焦“八要素”,纵深推进产业革命。持续做大做强“2+N”产业,全力推进13个500亩坝区产业发展。茶产业成功探索“股份制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分工合作、抱团发展。食用菌产业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菇农”组织方式,创新“梵天菌业+”“同发+”模式,推进东线黑木耳产业示范带建设,实施“千户万菇”行动,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创新“电商驿站+”,拓展销售渠道。聚焦人才、平台、物流3个关键要素,创新推进“电商驿站+”模式,高标准建设电商驿站126个,培育“梵净云商”“乐享黔味”等本土营销平台,培育电商企业32家、网商网店212家,培育茶叶、食用菌等10款网红产品,助推农产品从“小农户”迈向“大市场”。同时,启动运营集农产品批发、交易、仓储、配送等一体化的“电商云仓”项目,打造“电商驿站+”升级板,助推农村产业发展。仅2020年印江电商销售额达6.4亿元,带动4860名贫困人口增收。

建立“三级体系”,持续保障稳岗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以“送雁行动”和“留雁行动”为载体,统筹做好劳务输出和就近就地就业,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充分挖掘开发农业农村、交通、林业、卫生等部门劳务就业岗位,打通劳务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建档立卡户、易地扶贫搬迁户、边缘户有劳动力的家庭每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织密“三张网”,筑牢致贫返贫防线。坚持未贫先助、未贫先防工作思路,创新织好织密政策兜底、社会扶助、保险救助“三张网”,以不增加县级财政负担和确保资金来源可持续为目标,采取国家扶贫日“一日捐”和其他社会扶贫途径筹集资金,建立“防贫保险”资金池,与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合作实施群体参保,县级投保365万元,保险公司按投保金额10%增加保额费总量进行赔付。目前,全县共开展6批次防贫保险项目救助,累计救助防贫预警监测对象95户377人,兑现救助资金164.68万元。

凝心聚力 谱写奋进之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脱贫攻坚战役里,45万印江各族儿女每一个都是战士。他们,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责任担当,攻坚克难;他们,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为民情怀,苦干实干;他们,以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砥砺前行,持续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

有的,扎根村里,亲人故去也没能见最后一面;有的,身怀六甲,仍然奔忙在脱贫一线;有的,轻伤不下火线,躺在了病床上,心中也仍然牵挂着贫困群众……涌现出“好闺女”代曦、“诗意假条”冉魏等先进典型,书写了一个个干群同心、决战贫困的感人故事。

板溪镇渠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琴,扶贫路上母子同奔,百姓家中访民情解难题,田间地头兴产业促增收,以“女汉子”特有的顽强、细腻和执着,奋战在扶贫一线,心心念念为脱贫。

“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下战场”这是缠溪镇周家坳村第一书记郜昔跃对使命与担当的诠释。2019年6月20日,郜昔跃在走访途中发生车祸,造成股骨粉碎性骨折,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就毅然拄着拐杖回到村里,坚守在脱贫攻坚战场,奔忙于田间地头、百姓家中……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这是峨岭街道川岩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曙光写下的励志格言。

在扶贫路上,张曙光立下“军令状”:“公路必须要通、自来水必须要通、危房必须要改”。20年来,他带领群众艰辛修路,一滴一滴的如燕子衔泥垒巢,修通了通村路和环村路,改变了乡亲们肩扛背驮的日子。数十次向上争取水利项目,修建蓄水池,为村民安装自来水,解决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用水。他20年如一日,把乡亲当家人,把村里事当家里事....

不幸的是,张曙光在帮助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因抢救无效,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用生命践行了“曙光”颜色。

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自己的战场。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王昭权,自幼患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只能手脚并用爬行前进。面对不幸的命运,王昭权靠着坚韧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通过养牛增收。

2018 年 1 月,王昭权向村委会主动递交脱贫申请书,实现了稳固脱贫。2020 年 10 月,王昭权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是贵州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先进个人。

牛人王昭权,爬行的人生也能顶天立地,身残志坚、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励志故事,启迪了乡邻,凝聚了力量,谱写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奋进之歌。

老区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一股又一股力量的倾情注入,农村面貌变化之大前所未有,广大群众受益之多前所未有,干群连心鱼水情深前所未有。

砥砺奋进 书写幸福答卷

“弯弯曲曲的小路,层层叠叠的云雾,跑风漏雨的老屋,肩挑背驮的辛苦。那天来了驻村干部,让我搬到城里去住……”一首《搬迁谣》激荡着万千搬迁群众的心。

中兴街道小河村安勇波深陷贫困泥潭,从来没有放弃过和贫困搏击的决心。跑摩的、搬砖块,苦苦维系着一个贫寒的家。随着易地扶贫搬深入推进,安勇波一家人告别“穷窝”,搬进县城,学了手艺,自主创业稳固增收,开启幸福新生活。

“以前太苦了,全靠搬迁政策和干部帮扶,让我家稳定下来,生活好了,太感谢了。相信只要勤快,生活会更好。”印江中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户安勇波激动地说。

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2016年以来,印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3.1万名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石山区。同时,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幸福感。

今天的印江,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累计兑现教育资助金7.89亿元、医疗保障救助资金4.94亿,发放社会保障兜底资金8亿元,完成危房改造3.28万户,实现学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

今天的印江,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科学谋划“2+N”产业布局,做大做强生态茶、食用菌两个主导产业,做优做特精品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累计发展茶园22.21万亩、食用菌6.39亿棒、精品水果14万亩、中药材10万亩,带动1.4万户5.3万名贫困群众增收。

今天的印江,人居环境大幅提升。按照“搬不了就通、通不了就搬”的原则,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全力补齐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短板,农村环境焕然一新,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美丽乡村如诗如画。

站在新的起点,印江各族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实的工作作风、更有效的工作举措,不忘初心、接续奋进,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左禹华)

责任编辑:杨志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