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种猪、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业科技攻关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省内新闻

推动种猪、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业科技攻关

贵州着力夯实农业现代化种业根基

2021-08-22 09:22 来源:贵州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指出,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力度,着力解决种业振兴关键技术难题,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推广平台建设,构建贵州种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育良种 建立优种资源库

“种猪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石,饲料营养、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创新,都是围绕以品种为核心而进行的配套。”贵州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史开志介绍,通过种业创新,能够提高生猪的繁殖力、饲料转化率、抗病性、肉质、地方适应性等关键指标,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猪肉经济价值、解决猪肉安全问题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过去,贵州的生猪种源是“拿来主义”,从国外、省外引种而不育种,难以避免地出现种源退化而又重复引种的情况。

2011年,研究所开始收集贵州省地方猪品种作为育种素材,建设育种基地,启动特色猪品种培育工作。目前,培育的“黔猪配套系”新品种,配套性与传统地方猪品种相比,繁殖力提高约50%,经产母猪窝均产子数达到12头以上;生长速度提高50%,出栏体重约150公斤;瘦肉率约52%;有效地传承了地方猪消化力强、耐粗饲的特点,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史开志介绍,力争在2023年实现年生产种猪1万头,逐步破解制约贵州特色猪产业发展面临的种源瓶颈。

“过去,贵州茶树品种以省外引进为主,导致茶叶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贵州茶叶产品特色及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本土品牌难以形成,缺乏市场竞争力。”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科研管理科副科长、副研究员陈娟告诉记者。

历经80多年的收集和研究,该研究所共保存各类茶树种质资源2824份,在贵阳和湄潭建设了75亩茶树种质资源圃,配套温室大棚和实时监控设备用于保护种质资源,承担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基础性长期性监测及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

目前,茶叶所优选并培育出10个黔茶(湄)系列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在省内外推广应用30万亩以上,15个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3个新品种正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打好特色牌是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家伦表示,通过种业创新作为基础,贵州深入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贵字号”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

保供给 打造“育繁推”体系

“贵州食用菌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7年至2019年,产值、产量、生产规模连续翻番。这给优质食用菌种源保供带来了挑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省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国胜介绍,由于缺少自己的品种,种植户和企业随意引进食用菌菌种直接进行规模化种植,导致市场上菌种混乱,产品质量难以控制。

朱国胜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贵州食用菌菌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2019年,在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省农科院牵头组织实施贵州省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对全省38个区县107个乡镇进行菌物资源调查,采集野生菌物标本1.68万份、含生境照片和部分形态描述照片5万多张,分离菌株2100株、保存DNA材料9230多份,对8000份、600多种标本进行初步鉴定,为食用菌种业创新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同年,省农科院建立了贵州省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实施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建立贵州省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省食用菌菌种研发保供中心,收集保存4000余份主栽食用菌优良菌株。在全省建立了10个母种原种中心、36个栽培种和菌棒保供企业,年生产各种食用菌母种能力达120余万支。

2020年,全省实际保供红托竹荪、冬荪、姬松茸种源达到60%以上;香菇、黑木耳、平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灵芝、海鲜菇、茶树菇、杏鲍菇和金针菇达到30%以上,为全省食用菌优质种源需求提供保障。

贵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建立新品种展示推广基地,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

促创新 解决“卡脖子”难题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贵州省科技厅副厅长安守海表示,打好“种业翻身”仗,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的关键支撑作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发展优质高产品种和环境友好型新品种,不仅能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贵州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种业创新工作,不断加大重点产业品种选育繁育、种质资源保护等关键环节科技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贵州省科技厅围绕种业创新,支持科技计划项目80余项、支持经费5000余万元。实施的“贵州特色珍稀食用菌菌种选育及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5个食用菌科技重大专项,已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7个,母种保供能力达到100万支以上,自主培育的珍稀菌种在省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

安守海说,解决种业振兴“卡脖子”技术难题,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位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关、集中突破,需多方面发力。

首先是启动实施种业创新科技重大专项,聚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种业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着力破除瓶颈卡点,选育一批优良品种。其次是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主体。第三是加强贵州特色种质资源保护,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评鉴和创新利用。

“期望到2025年,贵州特色产业自育品种占有率提高3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安守海说。(张凌 潘全英 晏春)

责任编辑:杨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