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如今的沿河天坪村,是真美,不信你瞧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走进乡村看小康】如今的沿河天坪村,是真美,不信你瞧

2021-08-24 10:24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近日,记者来到沿河自治县中界镇天坪村。只见村道平坦,村庄整洁,砖房木房小院错落有致,文化墙鲜活生动,种满绿植的村路两旁已成亮丽的风景,处处展现土家山村之美。

而在前些年,天坪村人居环境却是另一番光景。“以前用‘脏、乱、差’形容我们这里,一点也不夸张,脱贫攻坚出列前,猪牛家禽粪便流在路上,无法让人下脚。”回忆天坪村的过去,村支书张金乾记忆犹新。

1

中界镇组织、宣传、统战委员肖玉叶告诉记者,中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而位于中界镇东南部的天坪村,历来以盛产优质水稻闻名。

虽距县城和镇上不远,但背靠大山的天坪村,多年来由于交通的制约,加上山多地少、村民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村里不仅人居环境差,村民经济收入也不高。

“尽管我们这里产出的大米,在餐桌上很受人欢迎,市场上每斤能卖4块多,但村里的土地大多在坡上和盖上,良田是在山沟里,面积不多,村民种水稻也只能解决自家温饱。”张金乾说。

2

初秋的阳光洒在天坪村,很多村民的院坝里晒着玉米、黄豆和辣椒。

57岁村民张秀英双眼盯着房屋右侧的水泥桥,津津乐道地与记者交谈,话语间满是夸赞。

“以前这桥是用几根木棒搭的,木棒换了又换,老人不敢过,小孩不放心,现在这桥不仅修得宽,还扎实。下雨天,我们的房屋也不会受到影响,实现了我们几辈人的心愿啊。”张秀英说。修路架桥,干群连心。修桥虽然工程不大,钱投入也不多,但在张秀英的心里,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事。

3

“这桥凝聚了所有驻村干部和老百姓的心血。”张秀英告诉记者,村里没有钱,帮扶单位帮忙出钱,没有劳力,驻村干部就亲自动手,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修桥,场面很让人感动。“行胜于言。2020年7月17日,驻村干部召集村民开院坝会决定修桥,第2天就动工,很快全部修好,那时所有参加修桥的村民都是义务投工投劳,村委会还组织大家吃了连心午饭。”天坪村监督委员会主任周贤福说。

4

“村里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和妇女,她们不要任何报酬,一到干活时间,大家都自觉到现场。”周贤福说,这在过去,就算说破嘴皮子,也很难动员村民参与公共建设。

张金乾介绍,村里曾经有一位村民,心里总认为帮扶干部没有照顾她家,于是就对驻村工作队不信任、不理睬、不配合,还处处找理由“刁难”,在驻村干部入驻村里时,有时停车占用一下她家院坝,没少受她的气。

5

张金乾说,以前这位村民什么都争,争低保,争照顾。平时环境卫生最老火,个人卫生也不讲究。现在整个人完全变了样,对驻村干部热情又大方,个人卫生也收拾得干净利落。

在距村委会600米的半山腰,周贤安的儿子周双,正忙着给养殖场里的35头肉牛喂青草,草是刚从草场割来的嫩草,看着牛儿一天比一天长肥,周双心里乐滋滋的。

6

天坪村第一书记王刚介绍,周贤安家庭比较特殊,一家5口人,有3人属于残疾,周双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身患残疾,周双从小在村里长大,从没出过远门,以前就跟着父母守着家里一亩三分贫瘠土地过苦日子,一年苦下来,仅仅只够一家人解决温饱,其它方面全靠政策照顾。

7

2020年,通过上级支持,解决资金在村里成立众力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周双被安排到合作社就业,一个月工资3900元。

“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让脱贫户不再返贫,同时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是我们今年的主要工作,村里4名村干部进行了分工,2人抓养殖业,2人抓种植业,今年村集体经济劳务支出预计20万元。”王刚说。

8

记者手记:村民精神贫困,是帮扶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最重要就是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几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引领下,天坪村改变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和乡村面貌,最让驻村干部欣慰的是村民的观念有了根本转变。正如村监督主任周贤福所说,过去多数贫困村民把脱贫路子看为“等、靠、要、争”,部分村民总把自己看成是脱贫攻坚的局外人,村里动员村民参与公共建设,大家都认为:那是干部的事!

9

如今,通过驻村干部的真心帮扶和耐心引导,村民对帮扶干部有了更多的理解,看到干部为村里的发展付出许多艰辛,终于变冷眼为热情,变旁观为参与,和干部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要发展,群众是最大的力量。只有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好群众“自我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秦光春)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