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铜仁战贫路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千年梦想 今朝梦圆

—— 奋进的铜仁战贫路

2021-10-20 15:02 来源:铜仁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贫困,曾是一道大难题。

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如星星之火闪耀中国。

贵州脱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决战区,一度贫困发生率30.45%的铜仁,尽锐出战、精准扶贫,一项史无前例的战贫之路在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10万名干部奔赴脱贫一线,10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94.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精彩书写全国减贫奇迹的铜仁篇章。

寻找贫根 对症下药

“腰里别着一把刀,日起陡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

山高坡陡、资源贫瘠,全村1477人,水田仅44亩,25度坡耕地占95%,2014年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38.7%。这里是沿河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战贫显得艰难更甚。

精准扶贫,在于寻贫之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破除一个个症结,是为扶贫之径。

2015年12月11日,我市召开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誓师大会,号召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集中火力采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到户到人、务求实效,集中力量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决战脱贫的冲锋战鼓擂响,破除挡在致富路上的大山梗阻,几年间,精准再精准,一口刀对症下药,以易地扶贫搬迁为百姓实现“挪穷窝、斩穷根、换穷业”,1064位村民搬离大山,入住主城区碧江区响塘龙移民小区。

以产业发展在大山上种下黄金李、生猪代养和生态鸡优势显著,集体经济累计达1000多万元。

以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吃水出行不再难,水泥硬化路四通八达,3条通村公路总里程达22公里并全部硬化,绿色产业路运出大山珍宝。

551人贫困人口无返贫,926名非贫困人口不发生致贫风险,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种扶贫方法,不断发挥出最大效能。刀背上的一口刀,披荆斩棘闯出致富新路。

找到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针对性帮扶、精准帮扶、实事求是,精准解决铜仁各地的贫困问题,摸清94.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真实情况。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铜仁29.36万人搬出大山,其中跨区县搬迁12.54万人。紧扣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我市创新探索形成坚持极高的政治站位、极深的民生情怀、极强的全局统筹、极佳的脱贫成效、极准的路径举措、极硬的工作作风、极优的组织保障“七个极”工作要求,切实保障搬迁群众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2018年5月,市里四大班子领导随机抽查、观摩督导碧江、万山、玉屏、江口脱贫攻坚工作,并在玉屏召开4个拟脱贫摘帽区县脱贫攻坚督导会。市委书记陈昌旭首次提出“七个补”,即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勤能补拙、合力补位、将功补过、激励补偿、亡羊补牢。

在开展交叉检查中,针对很多帮扶干部查找问题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我市提出用看贫困户屋里摆的、身上穿的、床上铺的、柜里放的、锅里煮的“五看法”,作为判断贫困群众是否实现“两不愁”的重要方法。

此外,我市相继提出自强不自卑、期待不等待、依靠不依赖、包干不包办、苦干不苦熬、借力不省力“六个不”激发群众主动脱贫意识;探索“客观有的、系统录的、袋里装的、墙上挂的、嘴上说的”“五个一致”痕迹管理法;将党的政策好、环境卫生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作为检验群众满意与否的标准,正确评估脱贫攻坚成果。

“76554”工作方法,作为全市答好脱贫攻坚“必答题”的重要“法宝”,实现了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先后被《中国扶贫》《贵州改革交流》等刊物刊载,纳入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选编》。

按照“七个极”工作要求、“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和“76554”工作方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目标任务,全力打好“四场硬仗”,着力“四个聚焦”,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治理”,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11月23日,省政府宣布同意紫云自治县、纳雍县、威宁自治县、赫章县、沿河自治县等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至此,我市市10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山乡巨变,15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山河锦绣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防止返贫 巩固成效

回眸“十三五”,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10万名干部奔赴脱贫一线,94.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36万人搬出大山,14.97万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苏铜扶贫协作、中央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惠及贫困人口超百万人次。

铜玉高铁、渝怀铁路复线建成通车,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84.3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1公里,建成“组组通”公路1.21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组组通公路,5G网络县县通、4G网络乡村全覆盖。

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二。平台经济规模突破120亿元,我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成为靓丽名片。

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798元、11100元,年均增长8.5%、9.9%,有效解决122.7万人出行难、155.2万人饮水难问题。

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56亿元,比2019年增长6.8%。培育专业合作社1.07万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46家,绿水青山真正变身金山银山。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过去五年,成之惟艰,实属不易。未来五年,牢记嘱托,更需不断巩固、感恩奋进。

围绕“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未脱贫人口按期脱贫、坚决阻止源头致贫”三大目标任务,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无缝”衔接乡村振兴。

2019年8月我市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防贫预警监测机制的意见》;2020年我市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工作方案》,10个区县均建立防贫预警监测机制;今年2月5日,我市又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防贫预警监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行业部门监测职能,完善了监测范围和监测程序,细化了帮扶措施。

建立监测机制,全面摸清监测对象,建立预警机制,规范动态监测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目前,全市防贫监测对象11573户44341人,累计消除风险户11566户44314人,占总监测对象的99.94%。

栽下富苗 开启振兴

朝阳洒向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杨元桃正在棚里面对面、手把手地给当地村民授课、示范,传授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作为黄道乡力坳村村委委员、贵州百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元桃,2014年,应万山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区上下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的号召,返乡创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一同种上高效菜,迈出产业振兴的步伐。

与此同时,远在印江的木黄镇,把产业扶贫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善了“一园三区三带”的产业发展布局,乡村振兴如火如荼。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紧握乡村振兴“接力棒”,铜仁多措并举强化“四个不摘”,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先后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铜仁市扶贫资金项目及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搭“五桥”建“五家”共创“四安家园”品牌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量高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

建立“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动态监测机制,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建立防贫保险、设立防贫救助基金,兜牢防贫底线。

立足“四新”主攻“四化”,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要求,坚持“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和“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创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围绕“链群对接、校企合作、政企叠加、双向循环”方针,通过建立三项机制、实施三大项目、搭建三个平台“三个三”举措,有力有序推进两地劳务协作稳岗就业工作。

抓住东西部协作机会,用好用活协作帮扶政策,与东莞市签订《“十四五”时期莞铜东西部协作协议》,双方各级党政代表团开展互访约900余人次,东莞32个镇(街道)与铜仁10个区县开展结对帮扶,持续深化与苏州协作,签订《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助力铜仁发展……

1683名驻村第一书记、3518名驻村干部奔赴振兴一线,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将继续激励黔东儿女,而今,乡村振兴,我们在路上。(刘怡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