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 激发奋进力量 —— 毕节市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观察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省内新闻

强化党建引领 激发奋进力量 —— 毕节市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观察

2022-01-29 10:29 来源:贵州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近年来,毕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需要,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推动发展农村产业,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发挥了重要作用。毕节实践充分证明,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能够通过经济利益联结,实现农民的有效组织,有利于落实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整合资源,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毕节在推行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经验做法,值得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借鉴、推广应用。

毕节地处乌蒙腹地,曾是全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毕节,3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2021年2月又亲临毕节考察,给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巨大激励。毕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广泛组织发动各族群众投身农村产业发展,迸发磅礴奋进力量,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底,毕节市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7229个,覆盖全部3289个村,入社群众74.4万户300.6万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5.4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000元,强村和富民实现互利共荣、双促双进,昔日“人穷、地乏、环境恶”的毕节,如今山清水秀、林茂粮丰,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高位推动 整市推进

为改善农村产业“小散弱”现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毕节市委抓住脱贫攻坚重大发展机遇、政策机遇,学习借鉴“塘约经验”,探索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发展农村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在乌蒙腹地掀起了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热潮。

市委精心谋划、周密部署。2017年选择350个村探索农村“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改革试点,村“两委”与村合作社管理人员“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推动“村、社、民”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调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2019年全面部署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2020年市委二届七次、八次全会再强调再部署,2021年又把领办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大举措”之一。加大扶持力度,围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股份量化、抵押融资、确权颁证等出台配套措施,围绕人、财、地等提出15条扶持措施,制定合作社管理办法。比如,到村项目除确有规定外,原则上400万元以下的优先由合作社实施。同时,建立“月调度、月通报、半年专项督查”机制,掌握工作进展,强化业务指导,动态督查考核排名前3、后3名的县、乡分别在年度考核中加、减1分,以此推动工作落地。

县委统筹资源、合力推动。以县为单位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分乡(镇、街道)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县为单位,引导村集体合作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及其衍生产业选择发展路子,统一产品加工、产销对接、品牌培育,开发创建一批有特色、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节约运营成本,提高村集体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普遍推行村集体合作社县领导联系指导、县(区)直单位“联建共管”,考核同步、责任共担,合力推进工作落实。用好产业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乡镇科技副职等“三农”服务力量,组织省内外专家深入合作社、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并强化对合作社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管理,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

乡镇兜底保障、抱团发展。探索建立乡镇联合社、组织社社合作等方式,按照“强带弱、好带差、产业联合”等原则,组织区域内合作社联营合作,促进强弱打捆发展、资源优势互补、人才缺口补齐。全市累计成立乡镇联合社114个,覆盖60%的乡镇。由乡镇统筹为各村安排项目资金、农技服务,统一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厂房、农机具等资产。乡镇统一负责合作社章程审核、资源评估、项目论证、收益规范、财物管理、文档保管等,还统一为村集体合作社配备了专业会计和出纳人员。

统分结合 合作经营

毕节顺应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土地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的大趋势,突出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挖掘利用村级集体资源,组织发动群众,适应科学种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用“分”激活力,以“统”扩规模,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突出组织领办占领发展主导地位。一是组织带头领办。在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基础上,由党组织牵头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村集体管理集体资产,联合村民、致富能手等共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党员干部、能人带头领办,吸纳所有集体成员参加,有的还联合其他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和社会人士共同组建。全市1530个合作社吸引了龙头企业、社会组织及致富能人、种养大户等社会资本入股。二是合理配置股权。将扶持资金量化入股,村集体用闲置资产、资源等入股,村“两委”成员带头,鼓励农户用土地经营权、林权、货币或实物、知识产权等入股,严格控制股权比例,村集体持股占比不低于20%、村民持股占比不低于40%、单个持股不超过10%,保证村集体在发展中的话语权,既调动企业、能人大户积极性,又避免“垒大户”。三是完善治理结构。指导合作社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确定管理人员,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理事长,推动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市1.1万名村“两委”成员与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坚持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经营模式。一是自主发展。将土地集中起来由合作社自己经营管理,合作社承担全过程、全链条,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务工等方式参与,确保过程全部置于合作社的统筹管理之下。二是联合经营。采取控股、参股等方式,与其他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建立合作关系,有效发挥市场主体闯市场和合作社组织发动群众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产业链延长。三是生产服务。合作社通过自身基地示范、签订协议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连片种植、规模饲养,积极为社员或其他经营主体提供生产资料“统购”、作业“统管”和各环节的规范指导等有偿服务。四是返租倒包。合作社集中租赁农民土地,通过土地治理、基础设施改造和良种技术应用后,将土地再“承包”给农户生产经营。

完善制度机制推动提高管理效率。一是规范运行管理。指导合作社依法依规建立法人履职、监事履职、年度报告、清算分配、财务、审计等制度,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保障社员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指导各合作社按照弥补亏损、发放股息、提取公积金(公益金)、返还盈余等用途制定收益分配方案,普遍建立“217”分配机制,纯收益20%留存发展、10%奖励分配、70%按股分红,鼓励群众劳动取薪,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三是注重激励引导。探索将村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同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的发展绩效进行挂钩,实施股权激励、分红、绩效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四是严格防控风险。指导合作社建立完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述职评议、离任审计等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杜绝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引导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支持聘请律师等法律专业人才作为法律顾问,防范法律风险。

党建引领 强村富民

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能最大限度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广泛组织发动群众,聚合裂变、互利共赢,产生“1+1>2”的效果,更好推动落实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整合资源、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须选好带头人队伍筑牢战斗堡垒。3年前,退役军人周明江放弃十几年的运输生意,返乡当上织金县小屯脚村党支部书记,团结带领村“两委”干部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发展南瓜、辣椒种植800多亩,仅劳务工资就发放12万余元。黔西市沙坝河村的刘家林,2016年辞掉教师工作回乡选上村委会主任、当上村支书,将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酿酒、养蚯蚓让“石旮旯”长出“金疙瘩”。作为农村各项工作和各类组织领导核心,党组织有了战斗力,村民就有了主心骨,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队伍先进过硬,农业产业才有根本保证。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各级扶持政策提供有力支撑。大方县制定党支部领办辣椒、猕猴桃、肉牛等产业保障性文件,每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倾斜。各地普遍建立村集体合作社政策扶持清单,列出村集体合作社优先承建项目内容,逐项跟踪推动落实到位。可以说,毕节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能够蓬勃兴起,与市县两级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但农村产业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自身努力,要杜绝简单给钱送项目,“造血式”帮扶才能可持续。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须夯实群众基础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乡愁庄园”特色农旅融合项目计划在威宁自治县西华社区落地时,村民不熟悉、不托底、不买账,村“两委”就组织群众到安顺塘约等地参观考察,反复召开群众会讲政策、算收入,又发动村干部和党员以120亩土地示范入股,打消群众疑虑,228户群众自愿流转土地,剩余397户群众也参与农特产品供货。农村要发展、农业要壮大,农民是基础也是主体,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效益,自觉参与经营管理甚至村庄治理上来,不断夯实农村的发展根基。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路子。七星关区西冲社区山多地少、土壤贫瘠,种粮产量低,面对漫山遍野的野刺梨,村“两委”学习技术、了解市场,一下找到“突围”方向,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种植刺梨1700余亩,引进公司,用刺梨酿酒延长产业链,累计产值达424万元。农业具有区域性特征,只要坚持市场思维,因地制宜找准比较优势,不盲目追求品种、不一味追求规模,有效组织生产经营,就一定能盘活资源,让产业获得持久生命力。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须完善利益联结打造共同利益集体。赫章县河泉社区整合帮扶资金、资产折股量化8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2万元量化给540户脱贫户,村干部、管理人员出资11.7万元,带动60余人长期就业,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利益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股分红,大家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2021年全年采菇180余吨,实现利润137万元。村干部、农户在合作社中合理取得收益,建立利益共同体,合作社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刘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