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坚守的“老字号”,记忆中的中南门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岁月里坚守的“老字号”,记忆中的中南门

2022-02-11 10:21 来源:铜仁新闻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伴着铜仁冬日的暖阳,走进中南门老街,前行一段路就能在角落处看到这家老式理发铺。

一张记载岁月沧桑的老式理发椅子

一把把伴随匠师多年的剪刀

一家装修朴素的老式理发店

一位手戴红袖套,腰系大围裙的理发师

……

很难想象,这家店的主人,是一位53岁的阿姨。

门上“老字号理发店”的招牌显得很是朴素,店内摆放着一把木棍钉的长凳和掉皮沙发,墙上的“10元理发”几个字格外吸人眼球,此时的谢阿姨正忙着整理理发工具……

她叫谢芬(化名),邻居都亲切地叫她老谢,顾客们叫她谢老板。在中南门古城里开理发店30余年,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她的这家理发店共搬了3次,每次搬离半径都不足50米,这也是她对古城情有独钟的有趣表达。

“我的店铺先是在老街,现是古城书屋的位置,后来又搬到对面租了个门面继续开理发店,直到现在才搬到正门这边来了。”谢芬一边理发一边说。坐在理发椅上的顾客也应和着她:“是啊,谁让你剪得好,20多年了,都还是来古城找你剪发。”

据了解,谢芬口中的第一次搬迁是指20多年前,中南门古城为重建翻修建筑,进行的第一次房屋征收,谢阿姨就是这些搬迁户之一。

由于对中南门的偏爱,她继续在对面租了个门面理发,虽然在她口中被描述得破败不堪,但是脸上却笑容洋溢着说:“当时店铺太破旧了,还被拍上了电视,邻居们都笑我危房老板。”

“现在的古城好多了,马路干净了,卫生整洁了,房子住着也安全了……以前都没人愿意过来,生怕梁上的瓦片掉落砸到谁家小孩,得负责呢。”

理发过程中,顾客偶尔和谢阿姨聊聊天、唠唠家常,期间没有流行的音乐,只有老式收音机里传来的新闻播报,与现在那些音乐震天时尚嘈杂的美发厅形成了的鲜明对比。

“30年来,我理发的价格从3块涨到5块,现在封顶10块钱。”斑驳的座椅上,不论是旧相识还是新面孔,来又走走了又来或熟悉或陌生.....但依旧剪不断,顾客们对这间理发店的别样情怀,甚至唤起了一部分时光流逝飞快。

店里不忙的时候,谢阿姨常坐在外面凳子上跟来往的游客闲聊,“有摄影师说要给我拍照,有省外的游客来我这里理过发,还有国外的哩,他们会问我中南门的历史,说这里很有文化底蕴。”

在跟谢阿姨打趣间,她向我指了指门口提着一口袋鱼刚走过的男子,他是“古城罗记鱼馆”的老板罗来强。比谢芬与中南门结缘更久,在古城里住了58年,现58岁。

“我一辈子都生活中在中南门里,可能是故土难离吧,还是想继续住在这里。”罗来强边摸着城墙边说,他虽然花钱把内部装修了,但是外部城墙和楼阁大梁都保存完好,还是明清时候留下来的。

从罗来强口中得知,现在古城的原住居民已经不多了,还有29户人家,大家闲来会坐在“中南门街”牌坊下面的亭子里聊天,聊现在哪家生意做得火,聊晚上飞山宫里有非遗演出,聊孙子今天去梵净书院里体验孔子教学……

“在古城里多了很多业余生活,白天做生意,晚上就去锦江边逛逛河堤看看灯光秀,来的人多了,人气旺了,古城的烟火气就回来了。”

从“中南门街”牌坊一直沿着老街走,陈家巷,罗家院,一排排古老的建筑见证着古城的时光岁月,一步一砖一历史,但凡随意走进一家,就能收获一个中南门古城小故事。

例如,说到中南门的“老字号”,就一定会还会说到“老字号刻章”,一家开了80年的老店,店铺的老板姓萧,从12岁开始刻章,现在已经90多岁高龄,目前是萧老板的爱人谢奶奶在看店。

记者走进这家刻章店的时候,正是门口逸群小学学生放学的时候,落日阳光洒在孩子们的书包上、红领巾上、“老刻章”的牌匾上。“奶奶,我要一个糖麻圆;奶奶拿瓶矿泉水;奶奶上次跟您说的刻章弄好了么我来取……”谢奶奶一边应和着,一边笑容洋溢手里忙活着。这样岁月静好的场景每天都能在“老刻章”这儿上演。

谢奶奶说起古城里的变化:“很开心看到了现在中南门里重燃的烟火气,老人家喜欢古城的静谧远离喧嚣,也享受着这种距离刚好的邻里陪伴,看着孩童们每天从门口经过,看着他们长大……”

古城的岁月变迁,一砖一瓦一城墙,都映射着古城居民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可能,这就是古城的精神,古城的文化灵魂。

藏在这些“老字号”里,藏在街坊邻居的口头相问里,藏在原住居民的执著坚守里……(杨巧丽)

来源:铜仁新闻网

责任编辑:金彦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