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张仕慧:初心不改一心为民 带领乡亲编织幸福生活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社会写真

【致富带头人】张仕慧:初心不改一心为民 带领乡亲编织幸福生活

2022-03-29 14:53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在石阡县大山深处的龙塘镇大屯村,说起致富带头人张仕慧,老百姓们都由衷的竖起了大拇指,对她非常的敬佩。她不服输、不认输、不肯输的坚强性格和果敢精神,硬把过去“一贫如洗”的贫寒家庭变成了富裕幸福之家。她乐观奋进的坚强态度感染着身边人,毫不保留带领起大家一起奋斗,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小山村里困难群众精神面貌。几年来涌现出了一批肉牛养殖、竹编手工业、竹荪种植等农户闯出新路子,逐步走上了一条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致富大道。

IMG_20220326_183633_调整大小

“黄叔,我来看下编好了没。编好了。我来拿货了。这段时间这种采茶筐要多编一点,反正采茶的人多,一天我们茶山上一个茶场都是100多人,反正他们都是经常要的,你编了反正要给你卖出去的。”眼前这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身材矮小、眼神透亮,浑身散发出奋斗激情与活力的正是张仕慧。她正瞄准眼下石阡春茶全面采摘关键黄金期,各地茶场需要大量竹制品茶兜的销售机遇,正忙着流窜于村里竹编手艺人家中,督促大家抓紧赶工,争取抓住竹编销售旺季多挣现钱。

IMG_20220326_140939_调整大小

一直以来,张仕慧所居住的大屯及周边村,村民房前屋后历来就有栽植竹子的习惯,村里从事竹编手艺的老匠人较多,前些年由于所编织的竹制品多以单一的背篼、箩筐、簸箕传统用具为主,伴随着近年来新型农业和机械化设备的不断推广,传统竹编用具市场需求量逐渐削弱,使得一大批竹编手艺人丢掉“饭碗”。张仕慧想到,石阡是茶叶大县,茶叶生产中茶企茶农们所需竹编用具数量较大,只要对竹编师傅们所编织的产品样式稍作调整,“复活”竹编手艺人“饭碗”及竹编工业传承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2014年,小有积蓄的张仕慧投入30余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的石阡县龙塘镇慧萍竹韵编织厂,为周边竹编手艺人提供加工场所,负责收购竹编产品统一销售。

IMG_20220326_102256_调整大小

“看到他们有这门手艺嘛!他们编起些背篓上街去卖,也销售不了多少,背个六七个去,销个两三个,剩余的又背起回来,有时候看到下雨,冬天觉得也很冷,背起回来确实也变不成钱,所以我想到把他们集中起来,一是增加他们家庭中的一种收入,一个家庭一个月差不多有个两千多,也能增加家庭中的一定收入。二一个我也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不失传,因为我们这里篾工匠人也很多。”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副支书张仕慧介绍道。

IMG_20220326_103021_调整大小

由于村里从事竹编手艺大多是老人,为了让大家少跑路,张仕慧决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厂里的部分工具分发给他们,让老人们在家编织,自己定期上门收购成品。“我们一天就是安心在家里编织起,她们就来给我们收去卖!现在编的样数要多样一点,以前光是背篼、箩筐,撮箕啊!现在就多了采茶兜,跳舞的篮子各种各样的,收入也增加多了!”石阡县龙塘镇竹编手艺人黄孝权笑嘻嘻说。

在采访中得知,张仕慧14岁丧母,同年辍学,家境十分困难,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使她变得更坚强、更勤奋、更努力。这些年,张仕慧曾先后发展西瓜种植、肉牛养殖、竹荪等产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也唤起了很多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发展,张仕慧也毫不吝啬与大家分享经验,传授种植和肉牛养殖技术。

IMG_20220328_134406_调整大小

眼前这位正在管理牛场的石阡县龙塘镇肉牛养殖户邓明芹就是得到张仕慧帮助户之一,她告诉笔者说:“张大姐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我开始养牛不懂技术,就是她手把手教我,包括现在我有些地方不懂的,随时打电话她随时解决,感觉这个养殖场就像她自己所养的牛一样用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张仕慧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2011年起,通过她的引领,已经辐射带动村民发展竹编产业30户40余人,种养殖100余户参与,涉及龙塘、五德、中坝等乡镇(街道)。

IMG_20220328_133446_调整大小

“因为我从小也是生活在贫困家庭,对这种困难生活中的不容易,我深有体会。虽然我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这些离不开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关心支持。现在我有能力来回报社会了,要力所能及的带起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一直来的一个心愿。”张仕慧如是说。

如今,竹编产业越来越红火,竹荪也小有规模。张仕慧又把目光转向了肉牛养殖。她做了大量的考察和学习,并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与贵州黄牛集团取得合作,计划通过村级示范引领,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增收。

“今年,我们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发展支持的机遇,我们村准备建一个100头的示范养牛场,在我们的示范引领下,准备一下部每个组都建立一个50头牛的标准养牛场,让老百姓参与进来,让产业发展好了以后,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张仕慧介绍说。

创办企业,发展产业,十几年来,张仕慧的每一步都和群众走在一起,成了远近闻名的“巾帼英雄”。(孙伟 杨文美 朱瑞纲

责任编辑:金彦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