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新景镇:乡村振兴“长”在五棵树上
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镇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构建以生态茶产业为主,生态柑橘、烤烟、畜牧业为支柱,其他多种生态产业并举并重的“1+3+N”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夺取脱贫攻坚全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是该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武器。当前,该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重点工作正在扎实有序推进,可从万亩生态茶叶、万亩生态柑橘、白果金丝楠木、龙山油茶、桂花古树群“五棵树”窥见一斑。
从万亩生态茶叶看产业振兴
新景镇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全镇共挂牌古茶树3986株,所产姚溪茶有《华阳国志》《茶经》《元和郡县志》等文献可考。姚溪茶为小叶型品种,茶叶肉质优良,条索紧结,有峰苗,色泽暗绿显亮,叶底细嫩均匀,特色绿亮,嫩香持久,滋叶鲜醇,为茶叶中的佳品,唐宋时期即为土司朝贡的名品,享誉川、湘、鄂、黔。
新景镇厚植茶产业发展资源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将生态茶产业推向了全镇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全镇现有种茶村9个、种茶村民组76个,累计发展生态茶园4.2万亩,建有大型茶叶加工厂4个、碾茶生产线3条,年产值可达2800万元,带动茶农增收1500多万元。茶农依靠采摘春茶、夏茶和秋茶,每亩年均收入约3200元,碾茶基地农户在此基础上可另外增收2000多元。
从万亩生态柑橘看人才振兴
新景镇发展柑橘产业源于1976年,迄今已有41年的历史,现有生态柑橘1万亩,截止2021年投产面积达3500亩,其余6000亩果园将于两年内逐步投产,是远近闻名的柑橘之乡,所产爱媛38、春见、大雅柑、温州蜜桔、脐橙、塔罗科血橙等20多个柑橘品种的柑橘广受市场青睐。
柑橘产业对生产技术要求高,而人才是技术的源泉。为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新景镇党委、政府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加强柑橘产业发展技术人才培养。一是积极对接农业部门,争取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对口帮扶;二是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调动生产经验丰富的原边山农场老知青、技术骨干,对果农进行结对帮扶;三是组织果农代表赴重庆、四川、湖南等省市柑橘产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2017年以来累计组织考察学习4批21人次;四是邀请专业人才现场培训,2016年以来累计组织培训11期780余人次。通过加强柑橘产业人才技术培训,形成了以产育才、以才促产的柑橘产业人才工作格局,切实帮助果农改进了生产技术、提振了发展信心。
从白果金丝楠木树看文化振兴
白果村位于沿河县西北部乌江西岸、新景镇东北部,白果村于2013年8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认定公布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8月成功申报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里的千年金丝楠木群是村民们的精神之树,承载着土家山村历久弥新的文化与企盼。
白果村坐落在高山丘陵地带,群山谷中。东临乌江河,西抵洪渡河,其间有层层梯田,土家民居随着山势的起伏依山而建,靠山面水,负阴抱阳;桃山、水井湾旧称牯牛盖,有数量众多的千年金丝楠木、千年古柏树群,有石林、石鼓、石马、石鸡、石猴、石牛。山水格局中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智慧,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山水文化”。
据考证,白果村建于明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寨、古树、古桥、古井、古碑、石雕等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完好,尤以蛮王洞摩崖石刻、姚溪贡茶最为著名。传说古时巴蛮王带兵侵犯土家人,被围困于白果村下乌江河岸悬崖上的一个山洞,百十号人就靠这个洞右边石壁上的小石孔梭出来的米生活,这个梭米的小石孔便是“梭米孔”,这个洞因蛮王带兵入住便叫“蛮王洞”。蛮王洞附近崖壁上,刻有“惊涛拍岸”四个大字,笔迹遒劲,为书、刻极品,一说为宋代书画家黄庭坚所书,一说为清代书画家何绍基所书,一说为清代书画家孙竹雅所书。清流水组旧属新景镇姚溪村,所产姚溪贡茶远近闻名,种茶历史可溯及巴国时代,《华阳国志》《茶经》等文献均有记载,至少在唐代已成名并已进贡。
白果村为土家族聚居地,土家族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白果村土家族民居建筑依山就势、院落规整有序、高低错落,形成了美丽的坡地山村景观,与古树林相互交融,是典型的有机生长、和谐共存的传统村落格局特色。
白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如摆手舞、花灯戏、土家山歌、土家哭嫁、民俗雕刻等等。白果村最具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是“玩龙灯”民俗活动。夜幕深沉时,土家山寨各家门口张灯结彩,男女老少聚集在宽大的场院上观看“喷花”。玩龙队在“龙”的眼睛窝、腹部和尾部装上红灯,玩龙人脱下上衣和长裤,只穿短裤,赤身裸体,接受“喷花”。所谓“喷花”,乃是将火药配上硫磺等装在竹筒中,然后点燃,向玩龙队喷射火花。
从龙山油茶树看生态振兴
龙山村原是新景镇唯一的深度贫困村,2019年脱贫出列。受乌江河、新景河切割,龙山村山如刀削,土如薄翼,生态脆弱,地理环境十分恶劣。
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2017年龙山村发展油茶基地共1974亩,属全县油茶产业示范基地,覆盖全村所有农户298户(其中脱贫户91户),户均6.6亩。项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投产后以“541”模式实现利益联结,即农户占50%、合作社占40%、村集体经济占10%。
据了解,龙山村油茶基地原计划2023年投产,由于管护工作扎实,按照目前的长势,部分油茶树可在2022年提前一年实现初投产,预计鲜果产量可达12万斤以上,产值可达24万元以上。
从桂花古树群看组织振兴
桂花村位于新景镇南部。村中有个寨子叫龙教头,三面环水,古树参天,山水灵秀。其间有个叫土地林的地方,会聚红豆杉、银杏、枫树等古树,树龄达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是村民们的休憩场地和精神家园,也是村“两委”发动群众重点保护的宝贝。
谈起古树群,每一个村民都能将远古的传说娓娓道来。最让人称奇的是古树相互环抱、依托,犹如亲密的家人。最珍贵的是处在古树群中央千年红豆杉树。红豆杉胸径超过1米,树干笔直,枝繁叶茂,枝丫伸向枫树、“岩林树”,像数只手臂搭在左右人的肩膀上,把周围的古树团结在一起。
最奇特的是那棵千年古枫,需要四个成年人方才能将其环抱。由于西侧还有许多古树,古枫的枝丫主要向空旷的东侧生长,最大的枝丫直径接近一米,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不知何年何月,古枫最大枝丫下面长出一株新的枫树苗。小树苗见风长,长着长着树端就和古枫的枝丫连在了一起,把古枫沉重的枝丫托举着。村民对古树充满感情,并给两棵枫树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叫“孝老爱亲树”!
“全得是村里面重视,要不这棵红豆杉早就不在喽!”村民杨朝刚说。原来,前些年许多外面的人惦记上了这棵红豆杉,说是红豆杉树皮可以治疗癌症,悄悄摸到古树群,用刀子刮红豆杉树皮,给红豆杉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接到群众报告后,桂花村“两委”立即采取“一约一网一巡”措施加强古树群保护。一是将古树保护写进村规民约,动员全村群众积极参与到古树资源保护中来;二是对古树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每个古树群明确两名网格员守护;三是明确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定期巡查古树生长、保护情况。自此,古树群得以妥善保护,村里的老人都给村“两委”竖起了大拇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