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破冰尝试 “四变”让学校教学改革动起来
近日,在沿河县各中小学校园内,有七支教研员队伍的身影在忙碌地穿梭着,他们或在教室聚精会神听课、或在教研组各抒己见研讨,成为该县新学期中小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道独特风景。沿河县教育局以“四变”破冰尝试教研员深度蹲点教学调研视导工作,搅动学校教学工作改革的一池春水。
变“单打独斗”为“团队作战”。沿河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研员12人,存在不能覆盖各学段各学科和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22个乡镇(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一共有26名专职教研员。多年来,县、乡的教研员是各成系列,实施“单线作战”“单兵作战”,或者“小规模作战”,在局限的范围内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居多。2022年,县教育局通过半年多的基层调研,提出了新的思路,将县、乡两级教研员整合“混编”,由10名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和26名乡镇(街道)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组成7个小组,分别奔赴全县23个乡镇(街道)和县直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调研视导工作,实施“团队合作,协同作战”。
“为解决‘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还将向全县聘请‘兼职教研员’。”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安正武说,“专职+兼职,从而全面改善教研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
变“蜻蜓点水”为“解剖麻雀”。开展教学调研视导,每个组负责2-5个乡镇(街道)不等,每个组每到一个乡镇(街道),就“下沉”到底,一蹲7天。
调研视导内容分为,校内巡课、课堂听课、查阅资料、参与教研、交流访谈等多个板块。调研视导形式有,访谈交流,课堂听课,实地查看,翻阅资料,访问学生、教师(家长)等方式。每到一所学校,调研视导组通过听、看、查、访等多形式开展教学视导,根据视导情况认真填写《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调研视导记录表》,然后小组综合研判,及时组织学校召开反馈会。反馈会既是招呼会、提醒会、把脉问诊会,同时又是培训会,将新课程理念、中考备考良策、集中备课中的困惑解疑等等送进校园,有益于提高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参与到技能大赛与优质课选拔赛中,在比赛中指导,促进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始终紧紧围绕‘去哪里,干什么,怎么去,到了吗’环节来进行‘解剖麻雀’。”教研员冉智恒说,“目的就是让指导‘有效、有用、有启发、有收获’”。
变“关注一点”为“全面关注”。调研视导组不仅关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学常规,而且关注学校全面发展,主动为教师、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板场镇,大家开展了“集体备课”大讨论,还参与到“双减”和课后延时服务的探索中来。在思渠镇,调研视导组从学校、校长、教师三个层面,分39小项展开全面检查。在客田镇,对学校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在团结街道六完小,她们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色,对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成果、立德树人、教师敬业精神、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深度交流。在黄土镇,他们利用“名师工作室”等资源的优势,既吸纳和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还开展了初三复习备考等活动。在实验中学,就学校两操的落实、校本课题、演示实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变“可以有为”为“必须有为”。教研员不仅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教师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指导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而且是高质量教育的推动者。那么应当如何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提升教研员能力呢?该县提出:教研员“必须有为”。一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必须有为,在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方面,省级骨干教师、黔灵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乡村名师、省级名校长;市级骨干教师、黔东首席名师、市级教学名师、市级名班主任、市级名校长与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县级名师等培养了几个、成长了几个,都将与教研员的分片联系和考核挂钩。二是在教学实践与研究方面必须有为,教研员在专题讲座、示范课、下水课等方面要做好示范引领;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指导学校和教师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每年申报省、市、县各级课题,申报成功几个、主持几个、参与几个要达标。三是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必须有为。“今年我们县已经明确,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毫不放松,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教研员、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实行捆绑考核,就是要迫使我们的教研员‘发力’‘努力’‘尽力’。”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沿河县破冰尝试,改进教研方式,实现教研创新,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的工作思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亮起了一盏明灯,也为基层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注入了一泓活水,提供了更为切实有效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