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仁山街道:“333”模式 绘就城市党建“新画卷”
近年来,万山区仁山街道以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主线,以“示范街道”“品牌社区”建设为抓手按照“一社区一特色”工作思路,立足各社区自身优势,探索推行“333”工作模式,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以“三个体系”为“奠基石”,助社区组织体系向小区延伸。坚持将治理关口前移,以“三个体系”为奠基石,着力破除社区治理“盲区”、打破行政区块“壁垒”,有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水平。一是建强社区党组织体系。以强化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为重点,建立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党总支)—网格—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明确由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以“党员联户”为载体,实行党员楼长制,推进党的“神经末梢”向居民小区、楼栋延伸。目前,仁山街道4个城市社区、20个小区,划分网格43个,选推网格员43名,其中党员23名。二是建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指导各小区按规定程序成立业主委员会,着力构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推进由党小组长、楼栋长、网格员组成的“两长一员”进楼栋。目前,“两长一员”覆盖28个楼栋。三是建强社区红色物业组织体系。由街道党工委统筹,探索“红色物业工程”,在贵苑社区名家汇小区积极推进社区党支部、物业党支部“交叉任职”“双向交流”机制,从贵苑社区党总支选派支部书记兼任公司物业服务项目义务质量总监,开展监督工作,保障业主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从天阳物业党支部选派支部书记兼任贵苑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携手推动服务联做、阵地联用、信息联想、事务联议、环境联创、活动联办、党建联建的工作格局。
以“三支力量”为“加速器”,助社会治理重心向社区下移。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础,组织推进三支力量入网进格,把服务、资源和管理力量沉到基层。一是推进单位部门进社区。实行社区工作包保责任制,明确包保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形成领导亲自部署推动、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包保单位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目前,仁山街道共有9家市级单位,18家区级单位深入4个社区对接,调研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不断深化共驻共建。二是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根据社区治理工作要求和联系服务群众需要,探索推行定点服务、点单服务、主题服务、兼职服务、结对服务、组团服务等服务模式,切实做到工作在单位,服务在基层。目前,已有511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帮助办理各类好事实事100余件。三是推进“五老”人员服务社区。按照“奉献+特长”模式,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进入小区党支部、物业小区等,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在小区楼栋担任楼栋长,组织群众开展党的各类宣传宣讲活动,提升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仁山社区老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在社区开展党史宣讲活动。贵苑社区观山雅居选推搬迁老党员担任楼栋长,协助社区开展居支“两委”换届选举,矛盾纠纷调解等各项工作。
以“三项满意度”为“落脚点”,推动服务队伍向群众扩展。紧扣提升群众治安满意度、卫生满意度、服务满意度,整合多方资源,强化基层保障,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档升级。一是提升服务阵地综合功能。整合区域党建、群团服务、党校培训、代办服务等功能,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不断建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综合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建成4个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是建强社区服务队伍。以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严把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成员在人数、年龄、学历结构、性别等方面比例,进一步优化村(社区)干部队伍。目前,4个社区共有“两委”成员31人,其中女性17名;男性14人;年龄35周岁以下16人; 35至45周岁9人;学历高中或中专学历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2人,均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要求。三是加大基础设施配备力度。整合老城区改造项目和天网工程,对背街小巷进行美化、绿化、亮化,疏通排污管网,成立社区治安巡逻队配备巡逻服装、防暴警棍、照明手电等装备,促进人防、技防、物防“三防融合”,逐步完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肖子花)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