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沿河“95”后“双料支书”杨飞燕的世界
25岁这年,朝气蓬勃的杨飞燕通过层层选拔及组织考察,成为沿河县夹石镇陈家村党支部书记兼团支部书记。
“组织信任我,让我担任‘双料支书’,虽然肩上的担子变重了,但我很有信心和决心!”面对来访的笔者,杨飞燕露出淳朴又自信的笑容,一下子将笔者带回到初识杨飞燕的时光。
初识杨飞燕时,她刚刚从大学毕业,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成为沿河县夹石镇陈家村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2021年,随着沿河县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杨飞燕在得到组织和群众的双重认可后,成为夹石镇陈家村党支部书记。同年,由于基层团组织改革工作的推进,全县陆续建立村级团组织,一支村级的团干部队伍也应运而生,杨飞燕成为其中一员。
不做“门外汉”的支书
要成为合格的基层团干部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出色的群众工作能力,杨飞燕做足了准备。
基层工作多且杂,这对刚刚走马上任的杨飞燕来说加强理论武装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该镇团委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引导团干部对团务知识从“略知皮毛”向“深入学习”转变。
夹石镇团委书记赵鹏介绍道:“通过基层团组织改革之后,我们实现了对辖域内38个村团组织的全覆盖,为了加强对青年团干的培养,我们先后组织团干参加贵州省团校‘民心党建+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班、沿河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等,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团支部正常开展三会两制一课,将学习摆在首要位置。”
另一方面,让自学成为重头戏,充分利用“中国共青团网”“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沿河共青团”等线上平台学习理论提素养,并通过积极组织活动,践行理论寻真知。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我多学会一点,我才能更有底气的将党的好声音,团的青年力传递给每一个人,说不定就能多帮村民解决一个问题。”杨飞燕满怀期待。
想做“连心桥”的支书
尽管是一名“新手支书”,她却早已瞄准目标。经过对村情的摸底,杨飞燕发现村里存在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较多的情况,想要更好地发挥团的作用,凝聚青年,必须要在“时间节点”上下功夫。
2022年春节,在外的大学生和务工人员陆续返乡,新年的气氛越加浓厚。杨飞燕叫上团干、陈家村春晖社成员,还有村里的乡贤名士们商量,决定抓住这次契机,组织青年务工返乡人员及返乡大学生走访看望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向老人们拜年并致以节日问候和新春祝福。
每到一户老人家中,都会仔细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提醒老人注意安全用火用电,特别提醒注意通风换气,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并为每位老人送去大米、牛奶。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村级团组织开展的活动,虽然有点累,但是感觉精神上的收获很多。活动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老人即使行动不便,也坚持要出来送我们离开,满脸不舍和对陪伴的渴望,让我特别想留下来帮助、关心他们,可能这就是团支部组织我们开展活动的意义吧。”志愿者陈龙三坚定地说道。
杨飞燕告诉笔者:“这一次的春节送温暖活动,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们一共探望了村里83位老人。像这样组织青年、大学生参与到本村的社会工作中来在以前是很少的,去年通过基层团组织改革,村里建起了团支部,年轻人们总算是有了‘归宿’。再加上我自己又担任村支部书记,只要抓好‘时间节点’这一关键,我们就能很好融合党建带团建”。
要做“贴心人”的支书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夹石镇的村民们经济、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面对物质的改善,在精神文明层面,杨飞燕还努力在村民中营造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氛围,做群众“贴心人”。
2021年,夹石镇组织开展新冠肺炎疫苗送诊到村里活动,村团支部和送诊医生考虑到村里老龄人较多,腿脚不便,决定由团支部成员分组带队上门送诊。
当杨飞燕带医生进到陈家村四组杜文秀老人家中时,才发现她的儿孙们都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没法儿从外地赶回家陪同杜文秀和老伴儿进行疫苗接种。
一进门,杜文秀老人便不住说:“真的是麻烦你们了,还特地跑到家里来给我们打疫苗。我们年纪大了,因为腿脚不利索,平时也很少出家门,现在在家都能看医生,还好有你们!”
完成接种后,杨飞燕却是怎么也放心不下,担心老人会不会有什么不舒服,决定还是叫上支部的团干们再去杜文秀老人家里看看。一行人打着手电筒,摸黑走在乡间小道上,一路忧心,直到摸到两位老人的手,确定无恙才下安心来。
夕阳西下,一天的工作却并未结束。杨飞燕看着村委会大楼感慨:“从一开始面对工作的茫然无措,到后面可以自己独立去完成;从刚来时腼腆地不知该如何跟群众接触,到现在和村里的大人小孩打成一片,我的世界慢慢变成了陈家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他乡也就变成了故乡。”(杨洁)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