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乡: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区县动态 万山区

黄道乡: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2022-04-13 11:40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万山区黄道乡深入贯彻党管人才工作要求,始终坚持推动人才振兴目标,重点围绕“两项措施”,用好“三种资源”,结合自身资源与产业比较优势,推动“人才+”,激活“人才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始终坚持“一个目标”推。黄道乡始终把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振兴乡土人才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党管人才要求,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紧扣“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社会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广开门路“引人才”,坚持从培育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四个方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今年来,先后召开2次党委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党政班子成员多次到辖区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看望慰问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协调解决其存在的问题13个。

重点围绕“两项措施”育。黄道乡始终坚持“两条路子”推动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平台搭建+跟踪服务”,统筹推进本土人才培育和各类人才一线服务。一是为本土人才“搭平台”。深度挖掘本地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有意愿发展壮大产业的党员、群众,通过邀请省市区有关专家开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依托省市区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平台,输送新任村“两委”、致富带头人等赴外培训。今年来,先后组织产业基地“一线培训”3次,推送各类优秀人才培训30余人次。二是推进各类人才跟踪服务。聚焦辖区特色香柚、生态油茶、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四大产业”基地,大力推广“科级以上同志联系村、乡干部联系片区、村干部联系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包户”的“四级包保”制度,探索推动党政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农技人员包棚的创新举措,促进各类人才走进企业、走进基地、走进村组、走进群众,推动“人才+特色产业”“人才+基层治理”“人才+农村党建”等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贡献人才力量。今年来,党政班子成员走访联系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达30余次,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羊肚菌种植、菜苗移栽、生猪养殖等40余次。

突出开发“三种资源”用。黄道乡始终坚持推动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再立新功”“再添佳绩”,突出人岗相适、量才器使,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实现乡村振兴和人才自身成长“双赢”。一是用好乡村党政人才。精准绘制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图”,全面推行“人岗相宜”,积极探索“乡编村用”模式,精挑细选7名骨干力量到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村驻村,选聘11名“五个一批”人员到村任职,会同上级选派14名驻村干部、61名村“两委”形成强大合力,同心协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二是用好农村实用人才。鼓励产业大户、春晖人士、致富能手、村“两委”带头领办创办公司、合作社,示范带动群众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企业获利、集体经济壮大、群众增收。市、区“优才卡”获得者杨元桃创建的贵州百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吸纳60余名妇女群众就近务工,免费培训蔬菜种植技术达1000余人次,示范带动4个村10余户群众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促进全乡大棚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1650亩。区“优才卡”获得者罗仁长创办的云飞牧业有限公司,带动辖区10余户群众发展50头规模以上的生猪产业,在产业大户的带动下,真正实现了“培育一个人才、带动一方能人、兴起一个产业”的目标。三是用好农技人才。聚焦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发挥农技人才在产业发展规划、技能培训、培养和凝聚人才等方面示范引领作用,鼓励辖区农技人员、“土专家”“田秀才”跟踪服务各产业基地,围绕特色产业抓好技术服务、产业布局调整、市场销售等工作,全方位助力各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姜谢)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