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幼专:打造“为仁”思政工作特色品牌 构筑新时代铸魂育人高地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以来,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继承百年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精神的“四有”好老师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标准,创新实践了“为仁”思政特色立体德育育人体系,积极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内容、新途径、新规律,努力构建立体育人新格局,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阵地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
始终注重强化思政育人主阵地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开齐开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贵州省情》等课程,强化意识形态的引导,着力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先进理论思想的学习。通过“为仁”奖、“优秀党员及党务工作者”“五有阳光”青年评选等活动,加强全体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积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3456”立体德育工作模式,学校获批“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连续两次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专业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始终把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着力打造“四支队伍”:一支能够服务师生、凝聚师生、带领师生的管理者队伍;一支能够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爱岗敬业、博学善教的教师队伍;一支能走近学生、团结学生、服务学生的辅导员队伍;一支能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品学兼优、模范带头的学生骨干队伍。建立健全思政教师职称评聘、人员选拔、考核、使用、待遇及奖励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在全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我校教师多次获高职高专组一等奖。
品牌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始终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突出师范教育特点,把爱与尊重、爱与责任、爱与包容、爱与奉献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元素,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丰富内涵,先后规划建设了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为仁书院、中和广场、为仁阁及“三馆三室(文博馆、非遗馆、师德馆,箫笛制作室、剪纸工作室、苗绣工作室)”等文化载体,加强对苗绣、箫笛、剪纸等本土民间技艺的传承研究,力争将学校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通过打造“武陵之春•魅力幼专”文化艺术节、“武陵金秋•激情幼专”体育节、“爱满武陵•和谐幼专”建校日三大文化品牌,传承弘扬具有学校特色的“五种文化”。在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好发挥了地方高校在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
实践化,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木黄会师纪念馆、周逸群故居陈列馆等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开展以学习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强化师生艰苦奋斗精神及勤俭节约意识教育;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及“三下乡”实践活动,强化师生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精神教育;通过实施教育教学“一帮一、老带新”活动,强化师生协作意识及集体荣誉观教育,不断形成了“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创新化,着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始终高度关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把传播正能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断优化校园网络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学校舆情分析研判和民生工作。立足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做好化解矛盾和排忧解难工作。把贫困生解困、毕业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放到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障。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立足新时代,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把握新内涵、构建新模式、落实新要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强队伍、重保障、铸精品、提质量为主抓手,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掌好舵、护好航。(朱保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