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万山下溪乡:产业发展有思路 增收致富有门路
近年来,万山下溪乡瓦田村在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大好政策上下功夫,围绕产业思路调整,抢抓机遇促农增收。
转变思路。牢固树立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的理念,着力在“人”上下功夫。强化宣传引导,利用院坝会、帮扶走访等形式,鼓励群众拓宽增收路子,转变思想观念,大胆创新创业,避免等、要、靠的懈怠思想,积极投入产业发展中来。强化理论学习,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决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加深对村集体的理解,找准发展方向,切实实现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找准路子。面对“山多耕地少”“基础设施落后”两大制约因素,瓦田村经多方考察调研,结合地理优势,决定向荒山要地,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项目,通过租赁、入股、转包等流转方式整合土地资源1000余亩,采取“农户筹资、政府扶持、银行贴息”等方式融合资金1000余万元,大力发展山地生态刺葡萄特色产业、生猪养殖等产业集群。创新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成立以包村领导任组长,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帮扶干部、村干部任组员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小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制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推行“党组织+村级集体”。活用农村“三变”改革经验,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发展产业,参加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推行“622”分配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积累壮大。将山地劣势转为山地特色和资源优势,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做大做强刺葡萄产业1+X发展模式,按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径。辅助发展绿壳鸡蛋、林下养鸡、生猪养殖等产业。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连下延,大力发展立体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打造品牌。大力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下溪乡山地生态刺葡萄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实行技术服务、销售渠道、市场信息等资源共享和产品品牌、销售价格、生产标准的“三个统一”,形成合力。通过合作社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入股农户抱团发展,建立约束自律机制,按照 “三品一标”要求,严控产品质量,打响了“下溪乡山地刺葡萄”品牌,产品远销广西等地。 瓦田村的产业发展多次得到市区领导的肯定,是全省113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是市级村集体经济示范点, 2019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3版、2020年1月2日《人民日报》14版两次聚焦下溪乡瓦田村葡萄产业发展。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率先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注重实效。从2010年发展至今,山地生态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000余亩,亩产达6500公斤,亩收益达1万元以上,全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可达45万元以上,带动群众900余人就业增收。实现一人一亩葡萄,增收致富的良好发展态势。(姚柳 李勇)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