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讲好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榜样力量
近年来,来自万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优秀退役军人先进事迹不断涌现,在万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进行广泛宣传;不同地经历、不同的奋斗共同诠释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初心使命,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鼓舞,在他们心中树立了先进榜样。
万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最美退役军人”“模范拥军个人”等评选活动为契机,深挖万山退役军人优秀先进典型,营造学习先进、干事创业、争创业绩,做表率、走前列的浓厚氛围,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和广大退役军人增强先锋意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把优秀的退役军人宣传出来!
建功立业现役军人杨棋龙:2018年9月应征入伍,2021年因军事技能成绩优异,表现特别突出,荣立三等功。一张喜报传来,承载着军人视之高于生命的荣誉,展现出他在部队的辛勤付出与使命担当得到国家认可。喜报热热闹闹送到杨棋龙家,营造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激发广大适龄青年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热情。
贵州省退役军人“创业之星”田勇军:在部队,他舍身保家卫国;到地方,他致力创业创新。2010年,田勇军响应号召,回到村里任职,带领乡亲们一起创业发展,他自掏腰包流转了村里50亩地用于栽种辣椒等经济作物。2015年,经过多次考察,田勇军决定发展“生猪代养”产业,他四处筹集资金,发展起了规模500头、1000头、2400头、3400头、4500头……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杨家寨全村生猪代养年出产量已达5800余头,单靠这一项便可获利50余万元,生猪代养成为杨家寨村鲜明的特色产业,同时成为了敖寨乡“五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
高楼坪乡“兵支书”姚前发:退役后他选择回到家乡,踏上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发展道路,2015年,通过实地考察,姚前发同志组织合伙人投资200万元在黄道乡发展香柚产业500余亩,产业办得红红火火。通过发展香柚产业,他积累了产业发展的经验、技术,为了带动家乡村民群众发展产业致富,他毅然放弃了在黄道发展香柚产业的大好机会,选择回到赶场坝村当村干部,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村民发展产业。2017年,姚前发同志在高楼坪乡赶场坝村成立九源种养殖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余亩种植大棚蔬菜、西瓜等,发展山羊养殖70余头,养殖鱼类1万余斤。
仁山街道塘边村致富领头人饶维平:在2019年迫切希望乡亲们富起来的他,经过多方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开会探讨后,在仁山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带头搞起了大棚草莓。调研、学技术、选品种、培土、搭建大棚,他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亲力亲为,2020年塘边村的草莓大棚基地里迎来了挂果时节,长势喜人,产量好的时候一亩地产值可达8万元,光村民务工工资就发了11万。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塘边村的草莓在铜仁市已小有名气,草莓种植面积发展到50余亩,年产值超过200万元。
抗疫先锋模范退役军人杨越超:在疫情防控期间,他舍小家而顾全局。作为万山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他先后参加了汪家社区、冲广坪社区、横山村及茶店高速路疫情防控宣传班值班值守。克服自己腿脚上的不便(2007年腿脚摔伤,现今又患有痛风,在冬季时常因旧伤发作而难以支持),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守护着“阵地”。
让使命闪光的退役军人杨晓敏: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这是退役军人、万山区融媒体中心总编辑杨晓敏对责任的铁肩担当。正是这种担当,让他三十年如一日,痴情坚守在心爱的新闻宣传岗位上,用执着笔耕书写了人生地不平凡。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来,杨晓敏先后采写新闻、通讯、言论等题材稿件3400多条、累计达360多万字。其中被地级以上媒体采用稿件2800多条,41篇作品在省市获奖,3篇新闻稿件荣获贵州新闻奖二等奖。撰写各类电视专题片解说词257篇,累计达60多万字,涉及万山各行业各领域。编辑《万山新闻》3000多期,审改稿件20000多条。在高质量履行好岗位职责的同时,杨晓敏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区大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奋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主笔起草了朱砂古镇的部分景观景点解说;起草了一系列领导致辞、讲话;撰写了区内许多重大节庆、重要活动的主持词、解说词、欢迎词、颁奖词;草拟了部分内部刊物的开篇语、周年语;撰写了众多单位或个人参与中央和省市评先选优的先进事迹材料;为一些单位精心策划文化墙、文化走廊,打造特色文化,营造了浓郁文化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宣传一批、表彰一批、推荐一批先进典型退役军人,传播新时代退役军人正能量,展现万山退役军人在部队建功立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先进典型事迹,唱响新时代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回馈社会的正能量,为高质量建设“转型之城、美丽万山”贡献退役军人力量。(唐其沙 王维良)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