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美丽万山奋楫杨帆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破茧成蝶,美丽万山奋楫杨帆

2022-04-30 12:20 来源:贵州改革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微信图片_20220505091210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山区坚持以改革破局、以创新开路,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直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挑战,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相继推出一系列抓要害、动真格的改革硬招实招,347项改革任务梯次展开、步步深入、扎实落地,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奏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强音。

1

提质升级实现绿色转身

推动产业原地转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建成万山转型工业园,以园区为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以新技术、新能源等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转变,出台《万山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全区绿色转型。目前,万山区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项,完成技术改造升级企业35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形成汞化工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实现了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保护开发”方式,以丹砂文化为核心,建立遗址和文物修缮性开发利用机制,打造朱砂古镇,让老矿区变身新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入挖掘丹砂文化,探索建立“工艺品+园区+政策”发展机制,创新“工艺品+协会+标准”发展模式,打造“工艺品+文旅+电商”营销方式,促进朱砂工艺产业在产品加工、提质和线上营销等方面发展,实现年产值6.73亿元,万山朱砂入选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

2

实现城市异地转型。以主人翁姿态积极融入铜仁主城区,成功实现从“特区”到“城区”的华丽转身。将绿色作为城市发展底色,拓展转型发展空间,坚持见缝插绿、空地成景,新建绿地绿景858万平方米,城区人均绿化面积达18.24平方米;“移山”护水将木杉河打造为一条水蓝、岸绿、景美、人文景观丰富的特色城市滨河景观带;推动仁山公园、丹都教育文化公园开发,建成体育馆广场等12个市民公共休闲开放空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万山区以绿养城、以绿美景、以绿护水、以绿靓道,筑牢绿色屏障,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64.82%提高到如今的66%以上,2021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8%,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中国最佳品质旅游目的地”“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一幅“城在景中、水在城中、山水相依、景城相融”山水园林城市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3

攻坚克难撕掉贫困标签

探索产业扶贫模式,抓产业惠民生。创新探索“九丰农业+”模式,全面推广标准化大棚蔬菜,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82个,带动3500多户群众入股分红或就近就业,推动从“一乡一园”向“一村一园”转变。九丰农业博览园被列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万山香柚成为“寻味中国”上榜品牌,万山区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探索龙头企业跨区域结对帮扶边远贫困村模式,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机制,带动4500名贫困群众年人均分红1600元以上。探索“一户+”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推广“一户一万菌棒”“一户一亩菜园”等创业项目,累计兑现贫困户奖补资金536万元,帮助1591户贫困户自主发展实现脱贫。以敖寨乡中华山村为试点,探索并推广贫困户入股分红、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管理人员领薪酬的“622”利益联结模式,全面带动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该模式被列入中组部党员教育教材案例和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被陈列于国家博物馆,敖寨乡中华山村入选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4

聚焦群众需求难题,稳就业促增收。因地制宜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扶贫微工厂”,打造微工厂产业园,引进服装、刺绣等1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000人以上,实现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就业。该改革经验做法被《改革内参》《贵州改革情况交流》刊发,得到省委领导肯定性批示,2020年4月获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5分30秒的专题播报。与阿里巴巴合作引进“AI豆计划”,在万山区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扶贫孵化基地,每年可培训数据标注师1000人以上,实现长期稳岗就业20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4100元以上。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等栏目对培训数据标注师、解决困难群众就业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

5

用活东部帮扶资源,提影响强竞争。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用好用活东部的市场优势和渠道优势,统筹万山乃至全市优质农特产品,将优质农特产品向东部发达地区销售,在品牌直营店和连锁超市商场设销售专柜,打造“东部市场+万山产品”营销模式,有序拓展东部市场,推动“黔货出山”。在东莞建成集农特产品展示、仓储、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黔货云仓”前置仓,优质优势农特产品通过东莞前置仓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与苏州高新区携手建成苏高新农产品供应链示范基地,不断提高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影响力,苏州高新区与万山区“黔货进苏”助推消费扶贫案例于2019、2020年先后两次被收录进由国务院扶贫办主编的《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案例选编》。截至目前,万山区完成“黔货出山”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5.41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60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

6

惠及群众释放民生红利

转观念转作风,狠抓民主法治。持续深入开展转观念、转作风、抓落实“两转一抓”系列主题活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执行力。创新干部“贴标·亮牌”管理制度,划定作风“红线”,推动政治生态为之一新,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为之一振。在全市率先探索督察机制改革,整合力量抓督察,实现规范监督和规范监管常态化。聚焦群众身边“微腐败”,积极探索全面“梳权”、阳光“亮权”、强化“督权”、从严“管权”四个环节,把村干部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乡村治理和民主法治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7月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成功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7

聚焦教育医疗,擦亮城市名片。狠抓“一二三四五”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建设一流教育强区核心目标,投入25亿元新(改、扩)建学校107所,区一幼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引进雅礼中学、天立学校、黔东中学开展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工程,扎实推进教共体建设和集团化办学,通过整合区域资源,统筹安排、组织开展片区教师教学、教研及学生各项活动,全面推进片区学校教学教研及教师、学生的深度融合,形成区域教育合力。积极推进省级紧密型医共体试点改革,完成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签约挂牌,夯实“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和医共体“共享药房”建设,实现区域内药品无障碍调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完成各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建设,与区人民医院医疗资源共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全民共享健康资源,万山区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8

办好民生实事,厚植幸福底色。持续深化出租车行业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出租车行业的审批、运营和监管,着力构建更加便捷、高效、多样的出行服务体系,中心城区打车时限缩短至3分钟,出行满意度达90%以上。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出发,最大限度开发城市资源,对城区流动摊贩进行科学布局、有效分流、引导入店经营,引导600余个流动摊贩到指定区域规范经营,实现50户摊贩转岗就业和入店经营。对流动摊贩的科学管理使占道经营行为转变为规范、有序状态,既便利群众生活,又增加就业岗位,增添了城市的“烟火味”和亲切感。

9

优化环境激发发展活力

减优缩办,深化政务改革。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权力清单制,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减少行政审批37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120项,创新实行共同环节部门联合并审,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再压缩80%,最大限度降低群众企业办事成本。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服务模式,设置综合办理窗口,形成部门间数据通、系统通、业务通的政务服务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咨询、辅导、审批、评价”的闭环管理。率先在全市实行“代办员”管家服务,按照小村1名,大村2至3名的原则配备99名代办员,实现227项行政审批事项“零跑腿”,可代办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

10

创新招引,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强化“争”的意识,突出“招”的实效,提升“服”的质量,创新推进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探索“4+N+5”产业招商模式,实行四大班子带头招商、区级领导主动招商、科级干部驻点招商,引进项目343个,总投资达668.4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547.3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1.75万户,市场主体增比进位指标连续5年在全省同类区(县)名列前茅。营商环境连续4年排名全省前10,先后获得“中国十佳最具绿色(旅游)投资价值城市”“2020年中国综合投资热力百佳县市”等称号。累计引进项目343个,总投资达668.46亿元,到位资金547.34亿元。

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迈入2022年,号角更加激越,让我们踏着春天的步履,向着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朝着建设“转型之城·美丽万山”再奋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