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生机盎然泉城 山欢水笑人家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石阡:生机盎然泉城 山欢水笑人家

2022-05-09 09:08 来源:铜仁网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这个春天,泉城石阡草木勃发,万象更新。

聚凤乡廖家屯坝区群众手扶“铁牛”奏响春耕乐章,矿泉水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龙塘镇大屯村的茶农肩挎竹篓采下致富新芽······迎着朝阳,石阡城乡各行业按下“快进键”。

脱贫、小康、旅游、城镇、工业、文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一个个关键词,浓缩着石阡发展的万千变化,记录着极不平凡的过去五年。

 

1

“十三五”期间,石阡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15.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3.98万元。实现农业总产值65.33亿元,工业增加值11.9亿元。综合测评在全省县域第三方阵15个县中,从2016年的第14位跃居至2019年的第8位。

走过风风雨雨,闯过重重困难,石阡干部群众更加懂得,过去的五年是全县干部群众一起扛过来、拼过来、闯过来的,每一个耕耘者都是追梦人。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奋进的缩影。再战征途,石阡将持续聚焦民生福祉,围绕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以滚石上山的力度干事业,以赶超进位的决心谋发展,再续慷慨激昂的建设壮歌。

2

佛顶逶迤春潮涌 山水起舞旅游兴

春回大地,石阡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古寨云蒸雾绕,清溪潺潺,宛如人间仙境。游人纷至沓来,乡村旅游正随之“升温”。

46岁的村民郑洪芬抓住机会沿街摆摊,将自己手工制作的土特产卖给游客。“主要卖的是藤茶、干笋、干南瓜叶,还有用糯米、黄豆、红糖制作的黄水粑。”郑洪芬说,单是黄水粑每年就能卖4万元到5万元。

除了郑洪芬,石阡县搭乘经济“快车”吃上旅游饭的还有很多开办农家乐、乡村民宿的群众。

石阡,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温泉、古寨等旅游资源富集,但过去局囿于关山阻隔,旅游资源发挥的优势和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近年来,围绕“温泉之城·长寿石阡”的品牌定位,石阡县立足境内历史、民俗、生态等优势资源,坚持以温泉为龙头,以古城开发和乡村旅游为两翼,通过“温泉+”推动全域旅游大发展,让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元素。

3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2018年,贵州交投集团落址中坝街道,全资投资开发佛顶山温泉小镇,项目总规划面积2000余亩,单日最高可接待上万人,目前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温泉综合体项目。

2019年9月,仙人街景区开门迎客。当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悬挑空中玻璃走廊”并授牌的消息发出后,引发网友关注,开业仅3个月,景区接待游客就达30余万人次。

在温泉和山地旅游景点知名度持续提升的同时,甘溪坪望、国荣楼上、五德桃源等生态旅游和困牛山、甘溪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旅游业态也显露头角、逐渐丰富。

“十三五”期间,石阡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得“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全省体育旅游示范县”等称号,全县共接待游客456.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8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佛顶山村还获得了“国家级乡村旅游村寨”称号,关口坪村获得市级文旅融合示范点称号,19个村被评为全县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市场主体发展到536家,旅游经济指标位居铜仁全市中上游。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石阡县将持续以旅游产业化为重点,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高质量实施“生态立县”“文旅活县”工程,抢抓全省打造“中国温泉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政策机遇,奋力谱写旅游产业发展新篇章。

4

无畏征途多险阻 翻越重山走新路

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是什么?答案是居住有房子、出门有车子、兜里有票子。随着千百年来的贫困枷锁一朝解开,石阡人民的幸福期盼照进现实。

“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现在的生活。”易地搬迁进城近4年的刘月敏,如今居住在石阡县汤山街道平阳社区,这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条件优越,经济繁荣。

刘月敏一家告别山区,住进城市,享受就业、就医、就学等方方面面实惠,仅是石阡县聚焦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石阡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集帮扶之智、聚全民之心决战贫困,交出一份17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7240户10万余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的精彩答卷。

全县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4.44亿元,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

5

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历史性改善,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无不折射出石阡县在脱贫攻坚期间的担当作为。

脱贫攻坚战虽无硝烟,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躬耕基层的党员干部成为了脱贫攻坚战中最可爱的人——他们下沉一线,用不言放弃、接力奋进的品质苦干实干,立起泉都风骨,绽放精神钢火。

交通落后是阻力,那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十三五”期间,石阡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3.3公里;建成通村、通组公路3123.06公里,全县通车公路里程4986.68公里,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生存艰难是困境,那就搬出深山,迁居华城。“十三五”期间,石阡破解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局——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建成县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个,6883户29860名群众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追逐梦想的征途永不止步,即使没有风和日丽、鲜花满地,石阡干部群众依旧在披荆斩棘中探路前行,在闯关夺隘中奔向远方,为民生事业不懈奋斗。

6

做强工业谋突破 泉都经济谱新篇

春到石阡,大关酒业、恒源石材、高原清泉等企业生产线马力全开,轰鸣的机器声奏响石阡工业大发展的动人乐章。

深处武陵腹地的石阡县,虽拥有丰富的矿泉水、石材、特色农业、风能等资源,但过去工业经济却一直薄弱。

事实证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业,更离不开新型工业化。如何打破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的困局,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石阡县的答案是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依托优势资源,以新型工业化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产业落地开花结果,积极构建县域特色现代工业体系,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这一主抓手,撑起全县工业经济四梁八柱,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

该县明确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突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不断做大工业增量。同时,依托山、水、茶、游、石、城等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县。

7

在石阡县城北工业园区,武陵矿业、恒源石材等石材生产车间内,加工机械正不断运转作业,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大关酒业有限公司正抢抓政策、资源、品牌、市场等有利机遇,将传统酿造工业与现代化规模生产有机结合,酿造出品质优良的酱香酒。

按照“内外并举”,统一规划布局,石阡倾力打造县内外园区建设,12个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实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

“十三五”期间,该县紧扣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如今,新型建材、特色食品、生态水加工、清洁电力四大100亿元级产业初具雏形,工业增加值从2.28亿元提高到11.91亿元。

阔步新征程,石阡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实施主体培育工程,延伸优化产业链条,围绕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等主战略,拓展新路径,奋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再创新成绩。

8

舒筋活血美妆容 魅力泉城展新姿

从低矮瓦房到高楼大厦,从灰桥土路到大道如虹。如今的石阡,城市体系日趋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石阡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石阡”活动为抓手,以创建文明卫生县城为契机,按照全域旅游“处处是环境、人人是形象”的总要求,打造绿色、生态、人文之城,着力改善城市环境。

该县将创建工作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投入200余亿元用于完善水电路、污水管网改建、公厕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提级改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2000万元用于龙川河流域排污整治和污水管网建设,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83%,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同时,加大城镇改造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全县以广场道路绿化为支撑,着力整治城市环境。建设一江两岸亮化工程、龙川河两岸滨河步道、体育场、停车场等市民休闲配套设施;实现3条快速通道竣工,3条城市大道提级,改造完成8个老旧小区、23条背街小巷。

9

城变美了,商贸也繁荣起来。据统计,城区内有商铺数万家,其中不乏湖南、重庆等地来此经商及居住者。

石阡县按照城乡统筹思路,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为网点的新型城镇体系,成为全省20个整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县。

目前,已建成以省级示范小城镇本庄镇和市级示范小城镇聚凤、白沙为示范的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特色小城镇。

“城有新区,镇有新街,村有新貌”,这是石阡城乡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石阡城区面积从10.35平方公里扩大至12.75平方公里,常住城镇人口从11.65万人增加到13.59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从31.15%提升到45.72%。

10 

新型农具进万家 高效农业开新局

春风吹拂后,聚凤廖家屯坝区渐渐热闹起来。暖阳之下,廖益宪手扶旋耕机犁地起垄,在他身后,20多名工人紧跟着覆膜种菜,一幅春耕劳作图跃然眼前。

“用牛耕地每天只能完成2亩,使用旋耕机每天可完成40亩。”廖益宪说,机械化操作彻底改变了坝区,也改变了人。

过去,廖益宪和乡亲们耕田翻地全靠牛力,播种收割、施肥打药、产品运输等全靠人力,每个生产环节都离不开汗水的挥洒。

武陵深处的石阡县,多山地丘陵,农业生产吃力。广大农民在田间地头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需要产业支撑,石阡县按照“1+3”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了茶叶43.8万亩,精品水果17.9万亩,蔬菜32.12万亩,实现土地“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换代。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生产方式也要有新作为和新气象。近年来,按照立足大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新农机,服务新农村的要求,石阡大力推广各类农机具,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廖益宪经历的耕牛“退休”到“铁牛”登场,只是石阡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缩影。这几年,在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旋耕机、收割机、起垄机等新农具,陆续走进石阡农村,成为农业生产的“得力干将”。

11 

如今的石阡大地,农事画面早已不似昔年:牛拉铧口被旋耕机取代,手摇喷雾器被无人机代替,收割稻谷用上了收割机。产品运输不用再肩挑背扛,三轮车轰轰一响东西运进家······

新机械的运用不仅体现在田间地头,在石固乡石场村田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场,员工周廷森表示,自从配备自动喂料器、自动饮水系统、控温和取暖排风等现代化设备后,两个人一年可饲养3000多头猪出栏。

手机也渐渐成为石阡群众的新农具。坐在家里便能通过网络直播和线上销售平台精准对接客户,推销当地的茶叶、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收获源源不断的订单,让“提篮叫卖”成为回忆。

老农具“退休”,新农具“上岗”,石阡县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开新局,其势已成,其兴可待。(田勇)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