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望‖英雄困牛山】贵州铜仁《困牛山组歌》创作组到困牛山战斗地寻访红军史实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本市要闻

【众望‖英雄困牛山】贵州铜仁《困牛山组歌》创作组到困牛山战斗地寻访红军史实

2022-05-11 09:09 来源:众望新闻
投稿:trwz001@126.com  打印

多彩贵州网 众望新闻讯(黄元芳)近日,铜仁学院《困牛山组歌》创作组走进石阡县龙井乡,寻访当年失散红军的事迹,为“组歌”创作收集史实素材。

据介绍,老君山村是困牛山战斗后百姓收留、安葬红军最多的村。采风组到老君山村王群寨组寒风岭探寻失散红军汪忠明的墓碑,并走访村民,深入挖掘汪忠明参加困牛山战斗被救的故事。

据老君山村委会副主任张国富介绍,当年汪忠明被救后留在村里拜师学木工手艺,后被其祖爷张朝富收留做长工,去世前曾给师弟杨克昌留言,要求自己离世后将其安塟在寒风岭,陪伴当年在困牛山战斗中牺牲安葬于此的红军战友。

在老君山村金上组,采风组采访了曾在村里任过支书的张羽汉和张其会老人。张羽汉说,当年村里大地主张成玖的大儿子曾亲口和他说,张成玖家曾接待过两批困牛山战斗逃出来的红军,煮两大锅饭给红军吃,然后送出村外。当第三批红军来到张成玖家,被尾追的敌人追上,敌人强迫张成玖在政府做事的儿子张其名杀害12名红军,解放后张其名被政府镇压。

采访中,79岁的张其会告诉采风组,1975年时任晏明公社党委书记贾明亮安排他将在困牛山和老君山找到的红军烈士遗骸,从村里背到晏家湾村安放在红军烈士墓内,他一个人翻山越岭背了两趟,每趟背遗骸40多斤,要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

《困牛山组歌》创作组负责人、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崔德虎问张其会当时背红军烈士遗骸怕不怕?张其会自豪地说:“我当时是从湘黔铁路建设队伍回来的一名新党员,我身上背的是红军的遗骸,我怕什么?更何况是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完成任务。”张其会的讲述,令采风组成员非常感动,崔德虎决定在“组歌”中增加音乐作品《一个红方背》。

采访中,当地村民说,当年有个叫张云之的国民党区长,偷偷救了八个红军。采风组到老君山村大厂组了解具体情况,得知被救八个红军中只有汪忠明、赖金伦、曾继森三位留在村里,其余五位红军不知去向。

在村里,采风组见到了赖金伦的74岁的寄子梁兴才,详细了解了赖金伦生前在村里的生活细节。梁兴才告诉采风组,寄父赖金伦当年是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战士,被救后留在村里看碾房,原来在红军队伍中学会了打草鞋,后来经常打鞋草卖,平时腿上喜欢打绑腿,走起路来很精神。

采访完梁兴才,采风组还冒雨步行陡峭山路,实地考察了松林中的赖金伦墓碑。据介绍,为纪念失散红军赖金伦,龙井乡党委、政府决定将赖金伦墓地的山岭改名“赖金伦岭”。

龙井乡晏家湾村“晏明烈士陵园”的纪念碑里安放有52具红军遗骨,全是在困牛山战斗中牺牲的。在烈士纪念碑前,采风组成员缅怀革命先烈,聆听驻村第一书记赵军讲解红军烈士的战斗事迹。采访期间,采风组和龙井乡党政班子成员以及晏家湾、老君山两村的干部进行座谈,就怎样挖掘、整理和讲好当地的红色故事,宣传和传承好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意见。

在龙井乡,采风组还参观了茭白、苔茶等生态产业和仙人街景区,调研了晏家湾村的红色产业和中小学特色教育。

结束龙井乡的采访,采风组还前往邻近的思南县翁溪镇场井村柏果树组,寻访失散红军董阑桂之子董仕德和董仕文,兄弟俩详细回忆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兄弟俩告诉记者,父亲是湖南人,生前他很想念故乡,先后给故乡亲人写过三封家书,也许是时间久了地址记错,或许是老家的亲人都不在世了,三封家书都被退了回来,一家人深感遗憾。

听了兄弟俩的介绍,崔德虎说,家书故事为《困牛山组歌》中《一封红家书》歌曲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两天的调研和采访,创作组在龙井乡挖掘收集了大量的红军史实和故事,为《困牛山组歌》歌曲创作提供了客观、丰富、生动的创作素材,回去后根据掌握的史实,继续对“组歌”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尽量让每首歌曲都符合事实、贴近历史。”崔德虎说。

据悉,《困牛山组歌》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序曲《长征先遣》;二是上篇 “英雄谱壮歌”,有5首歌曲巜甘溪场遭遇》 巜水田坝寻找》 巜困牛山壮举》巜木根坡接应》 巜木黄镇会师》;三是下篇 “军民一家亲”,有5首歌曲《一支红军号》《一封红家书》《一个红方背》《一座红军碑》《一坡红籽树》;四是尾声巜世代铭记》。

责任编辑:金彦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