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河点建设 凸显“红色”关键词
今年以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立足打造黔东北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和沿河红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底蕴,凸显“红色”关键词,全力抓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河点建设工作。
紧扣红色主线 完善基础设施
以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记忆、讲好革命故事为主线,创新“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基础设施项目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有机整合,努力打造红色美丽村庄,让红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采取多渠道申报项目资金,申报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长征国家红色文化旅游基金项目,本着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坚持专项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进行资金的梳理整合,做好政策与项目资源的结合。
通过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完成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改陈布展、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干部培训所排险修缮、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正厅抢险修缮、红三军沿河独立团自卫队三壶坪旧址修缮等4个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和旧址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工程、新建生态旅游公厕和停车场、广场以及公路部分改造拓宽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修建花池112个,绿化种植树木1128株,核心区住房风貌改造47户,新建生态旅游公厕2座和停车场及广场5020平方米,公路改造拓宽306米。
项目建设有力地保护了该县红色文化遗产,助力了乡村振兴,发挥了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挖掘红色资源 丰富文化元素
该县组织党史专家学者团队,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充分挖掘县内党史故事、党史人物等红色资源,创新形式开辟专栏,编印红色读本、开展文艺创作、举办红色文化活动等,进一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查阅相关史料,编印了《红色黔东》《黔东苏区永放光芒》《红三军在沿河》《沿河老区发展史》《沿河红色文化》《红色土地湾》《沿河红色故事》《沿河红色歌谣》《沿河红色遗址》《沿河红色回忆录》等系列红色文化书籍。
同时,完成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红色史料收集,认真挖掘革命遗迹、实景实物等珍贵文物,确定革命遗址14处,挖掘收集红色史实和故事49个,制定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方案》,招录了5名专业讲解员,完成《黔东苏区永放光芒》课件编辑,编排了《红色土地湾》红色文化情景剧。
弘扬红色文化 推进交流合作
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总体架构,做好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和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要节点的沿河土地湾红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做好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工作,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的宣传报道,精心组织、突出重点,不断增强红色旅游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开放合作,主动融入武陵山旅游协作区和湘鄂渝黔红色旅游合作联盟,与武陵山片区50个兄弟县区实现资源互惠、客源互送、宣传同步、市场共享,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不断促进红色资源整合、不断开拓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形成了红色旅游集聚发展态势,红色旅游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赓续红色血脉 促进融合发展
以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为抓手,充分利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依托全省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现场讲解、参观瞻仰等方式,让游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累计6万余人次到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开展红色旅游,直接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农娱产业迅速发展。
根据全县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强化红色经典景区打造和精品线路培育协同联动,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河点建设与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景点景区生态旅游区融合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