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朋远:“稻蛙博士”情系乡村发展
花海五月,到处生意盎然。
走进铜仁市德江县合兴镇稻蛙种养示范基地,100余亩稻田被天网隔成一个个小方块,运苗、抛秧、移栽……工人们正抢抓好天气,一株株翠绿的秧苗被植入水田,迎风舒展着生命活力。
“一定要保持水质干净,水温控制在15-23℃,注意配合饲料补充维生素……”基地不远处,一名身穿休闲短袖T恤、戴着圆厚眼镜,脸上皮肤被晒得和地里的泥土一个颜色的高大个儿,正在为工人们讲解蛙苗孵化注意事项。
这名高大个儿叫刘朋远,2016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地质专业,后供职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21年5月到德江县合兴镇龙溪村担任驻村干部。
驻村以来,他立足合兴镇资源禀赋,依托铜仁学院技术力量支撑,在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合作成立铜仁时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合兴镇大兴社区和板坪村两个地方流转土地100余亩,规划发展“稻蛙”种养示范基地,附近的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稻蛙博士”。
情系三农 “稻蛙”共生蹚新路
出生东北的刘朋远一直心怀农业,在听到学院要选派驻村干部时,便主动请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
一年来,他致力于在“守住耕地红线”和“实现产业兴旺”上寻求着力点和平衡点。在“稻+鱼”“稻+蛙”“稻+虾”多种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中,瞄准了“稻田害虫为蛙提供优良食料,蛙的排泄物和残饵为水稻提供有机养分”的生物共生共益方式,决定大干一场。虽然在基地标准化建设、蛙苗孵化上遇到不少困境和阻碍,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探索乡村振兴新路的信心和决心。
“蛙吃虫、稻遮荫,该模式既能产出高品质的有机稻,又能收获高效益的生态蛙,在推动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刘朋远介绍,“稻蛙共生”投入小、产出大,还具有养殖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等明显优势。
“目前,项目已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今年预计有机稻亩产700斤,生态蛙亩产1500-2000斤,亩产值达2-3万元,可带动群众户均年增收2.5万余元。”说起增收账,刘朋远相当激动。
科技赋能 乡村振兴注活水
“稻蛙的养殖条件十分严苛,对水质和土壤都有较高要求。”“黑斑蛙不同放养密度对稻田肥力有较大影响,关键的核心在于既要解决养蛙产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又要保持土壤肥力相对稳定,才能让群众们更容易接受‘稻蛙共生’这种现代农业。”
今年4月,在刘朋远的积极争取下,“铜仁学院稻田养蛙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和“贵州省博士协会博士科创园大学生双创示范基地”同步落户合兴镇,并组建了稻蛙研究团队和师生养殖技术生产队伍,为推进“稻蛙共生”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和科技基础。
目前,基地的专家团队中,2名博士主攻科技成果转化,2名水稻专家和3名养蛙专家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后期基地农产品的销售推广主要依托贵州省博士协会的技术、创新、服务等优势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稻+”综合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坚持扛起粮食生产责任与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两不误”,通过走研发与实战融合的路子,把适用于耕地保护政策,符合气候、水等自然资源条件的农业科技成果分享给农户,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刘朋远表示。
示范引领 县校合作底气足
“在稻蛙种养基地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比外出务工好。”随着“稻蛙共生”产业的推进,群众就近务工不再愁。
为推动“稻蛙”生态立体种养殖项目取得实效,德江县积极深化合作平台,通过“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规划建设饲料加工厂、防护药研发、有机稻深加工等全产业链,进一步挖掘生态文化、农耕文化资源,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分红有红金、进园务工有薪金,示范带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吸引更多外出务工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
沿着产业道路,刘朋远站在稻田旁,笃定地放眼稻蛙基地,回想着从基地建设、蛙苗孵化、再到亲眼目睹已经投放的600万余尾蛙苗一天天的变化,露出了舒展的笑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刘朋远及团队的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铜仁学院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关心支持下,一幅田园诗画即将徐徐展开......
来源:德江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金彦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