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实际突出特色优势
■ 石云辉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做强做大做特高等教育”,这为高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立足区域实际,突出特色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着力打造民族地区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承高地和服务社会前沿阵地。
培育优势专业,凝练办学特色。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构建了“1+6”专业群。建设特色一流课程群,构建高质量本科专业体系及特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和特色,依托国家级一流专业“学前教育”、省级一流专业“化学”等9个专业,对照一流专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对接贵阳贵安和黔南州各县(市),为“筑人才·强省会”和服务黔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以及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探索推进跨专业、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申报发展前景好、就业潜力大的新专业。
打造重点学科,彰显发展优势。持续建强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数学”“中国语言文学”,以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省级重点支持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教学论”“民族学”为基础,融合学校17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挖掘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发展。以省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重点支持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依托“黔南应用软件开发与实训产学研基地”“地方民族文化数字化研究工程中心”等平台,完成“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地方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入选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依托国家民委研究基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贵州南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牙舟陶艺特色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立足民族文化题材,将民间技艺、民族文化元素、地域特色融入美术创作。
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协同育人。在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U—G—S”(学校—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实践教育基地及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构建“U—G—E”(学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基于实习反馈的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机制。全面统筹协同育人资源和育人环节,构建覆盖全面、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党史育人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优势,制定本硕一体协同育人方案。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程、科研、服务等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达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强化创新驱动,赋能产业集群。以地方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与福泉市政府、贵州胜威集团等开展战略行动合作,共建共享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和“四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认真研究产业支撑、技术服务、基层党建等要素,瞄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短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不足的现状,培养民族地区紧缺人才。截至目前,已为瓮福产业园区输送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仅为福泉胜威集团就输送了128人。今年学校新建2个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建7个企业博士服务团;与省科技厅、贵州胜威集团共建“产业研究院”。
提质“校农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校农、校政、校企、校产、校园(区)、校校、校网、校贤“八结合”大校农结合格局。学校与4个县(市)签订战略协议,在9个乡镇启动30多个项目建设;与20多个企业合作构建“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与东部3所高校建立协作关系;与省内外30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与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在福泉罗坳9000亩大坝探索“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平台等资源要素与黔南州商务局、都匀新路电商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打造“生产技术支持+农村市场服务+人才培育+供应链管理+其他增值”服务载体。目前电商资源链已富集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企业150余家,农村合作社20余个、农产品1000余种。依托学校“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贵州省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人才基地”等科研平台,围绕黔南州七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承担贵州省“三大战略行动”重大招标课题、重大专项等5项、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21项;围绕黔南州涉农产业立项34个。
(作者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