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铜仁,魅力绽放!
“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29.36万人,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新增城镇就业24.61万人······”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铜仁市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铜仁市紧扣“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的“一区五地”奋斗目标,坚持把城镇化带动作为全市发展的主战略之一,奋力推动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过去5年,铜仁市城镇化率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首位度提升至23%,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4万套、棚户区改造13.9万户、老旧小区改造3.5万户,新(改)建生态公厕14.1万余座,建成木杉河湿地公园、仁山公园,提质升级河滨公园、锦江河两岸健身步道和文笔峰、架梁山山体公园,实现市民出门不超过500米,就有公园、广场、绿地等活动场所及超市、停车场、生态公厕等服务设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5平方米,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过去5年,铜仁凤凰机场完成改扩建、成为全国百强支线机场,黔北机场开工建设,“一市两机场”格局加速形成;铜玉铁路建成通车,高铁通到家门口;铜怀、沿印松等7条高速公路和铜仁西互通建成通车,高速里程936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组通硬化路;大兴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水利设施建成运营,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结合市域治理、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改革创新,率先提出并着力构建“三网体系”,即组织“中网”、治理“地网”、数据“天网”。“三张网”纵到底、横到边,整体覆盖服务、经济、平安、治理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打通了治理“大动脉”、畅通了治理“微循环”,使得市域治理目标更加明晰、权责落实更加精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过去5年,铜仁市森林覆盖率提升7.2个百分点,10个区县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出台,铜仁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梵净山入选“中国天然氧吧”,绿色生态名片越擦越亮,优良生态环境成为铜仁竞争力的最强硬核。

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城建投资约1500亿元;建成城市道路项目92个,城市道路增至1608.25公里;建成海绵城市项目60个,中心城区海绵城市面积占比达21.94%;建成湿地公园和山体公园29个,市民休闲空间113个;实施背街小巷改造130条。

五年来,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29.36万人,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新增城镇就业24.61万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9651户,完成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4.9万户,惠及困难群众31.32万人;新建改扩建学校2062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2021年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实施“强中心城区”三年行动、支持县城和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品质提升“十大工程”、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发展一批特色小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铜仁市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配套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发展城镇经济,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正逐渐在武陵山区绽放光彩。(文 | 吴靖 图 | 伍卫东 彭俊 田儒国)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