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都街道:汇聚“七彩服务”彩虹力量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档升级
近年来,万山区丹都街道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龙生社区立足自身特色,善于创新,对准搬迁群众“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工作建设为契机,坚持巩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四安家园”建设要求,创新组建了以政策宣讲、爱心教育、心理疏导、卫生健康、文体文艺、应急救援、就业创业等为载体的“彩虹桥·七彩服务”志愿服务队工作品牌,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档升级,引领搬迁群众实现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向新市民转变,并进一步加强改进安置点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红色”政策宣讲,筑牢坚强堡垒。自“彩虹桥·七彩服务”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开展了30多场次红色故事宣讲,政策宣讲服务队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故事、榜样人物事迹等主题内容组建百姓宣讲团,通过百姓的视角,用朴实的语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声音。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文化广场、小讲堂等载体,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更好地让红色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橙色”爱心教育,传递小情大爱。继“四点半课堂”后,“彩虹桥·七彩服务”志愿服务队结合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及时组建“微课堂”,提供爱心教育服务,目前已有1000余人次小朋友参与到“微课堂”服务。志愿服务者们每天下午17:00准时来到“微课堂”开展志愿服务,为社区搬迁孩子们答疑解惑、交心谈心、辅导作业,搭建起快乐温馨的快乐微课堂。
“黄色”心理疏导,激活心理潜能。开设“在线问诊”平台等途径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社区干部与居民建立了热线联系,谈心交流。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形成一定影响。“彩虹桥·七彩服务”志愿服务队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服务,截止目前共接诊856人次。画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同心圆,汇聚心理健康培育合力,确保每户居民都有志愿者对接联络,以充实情感空窗、涵养健康心态、化解心理危机,激活心理潜能。
“绿色”卫生健康,同筑社区“连心桥”。为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健康水平,关心关爱易地搬迁群众身体状况,使其更好的融入安置点生产生活,“七彩服务”爱心队组建了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义诊、救护培训、入户测量血脂血压。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小分队联合铜仁市人民医院、铜仁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自愿者定时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并在现场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内分泌科等咨询台,自服务小分队成立以来已接诊1500余人次。搭建“连心桥”、共建“温暖家”,让搬迁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青色”文体文艺,助力社区和谐。增强搬迁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让居民在新家园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尽快融入城市新生活,志愿服务队利用丰富多彩的文跃活动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其中,“花灯队”、“广场舞队”、“金钱杆队”、“小太阳葵花队”,
从幼儿到老年人,大家激情高涨,踊跃参与,社区文艺队伍已达100余人次,文体文艺活动了丰富广大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和睦,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蓝色”应急救援,打牢治理基础。为增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群众的生活安全意识,提高社区干部、物业公司电梯事故应急处置的综合能力,“彩虹桥·七彩服务”爱心服务队联合电梯维保专业团队举办电梯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增强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急处理能力,为打牢社区治理夯实了基础。
“紫色”就业创业,扎实搞好“后半篇文章”。帮一人就业,助一家脱贫。为落实有劳动力的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彩虹桥·七彩服务”爱心服务队着力开展搬迁群众就业服务工作,引进优质企业入驻,搭建创业就业“致富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已经实现了2000余人稳定就业,40余户自主创业。志愿服务队强化“激励式”“活血”功能和“兜底式”“输血”功能,宣传落实创业激励力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力度,搭建企业招工平台,扎实搞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