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巧借宗祠文化,建设宜居家园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艳阳高照下的坝竹村恬静、和谐、唯美。思南县思林乡坝竹村自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乐园传统村”后,近年来,借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当地传统文化,注重“铸魂”于内,“塑形”于外,内外兼修,尽善尽美。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据村支部书记杨兵介绍;“我们村清光绪二十六年建造‘杨氏宗祠’,老一辈的在茶余饭后经常讲,之前这个宗祠就是我们村的‘衙门’、是过往几代人的‘包公’,当村民有纠纷,或者响应政府号召等,村里德高望重的族人就会召集乡民汇聚祠堂,现身说法、当众评理、宣传好政策、传递好家风。”
坝竹村依仗“乐园传统村”这个品牌,借助“宗祠说事”传统,注重“铸魂”于内,深挖自身历史,发扬祠堂威严、公正的内涵,教育群众勤劳节俭、耕田读书、邻里守望。坝竹村的村民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村民自治能力不断提高。2020年大水井组村民杨月彪因胃溃疡住院治疗导致家庭困难,坝竹村民发挥互帮互助机制自发为其捐款近3万元;2022年搬迁至万山旺家花园社区村民去世,坝竹村支书杨兵组织群众到万山,捐款近2万元,并积极协助当地社区处理后事、主动承担子女后期教育生活问题;为了打造靓丽村庄,村民自发集资,聘请当地脱贫户打扫环境卫生。村民杨佐山激动地告诉笔者:“我今年69岁了,因年老多病导致贫困,非常感谢村支两委安排我打扫卫生,像我这种情况的家庭,在家就可以挣到1万多块钱,这样,一年的油、米、盐、水电这些支出就轻松解决了!”村寨干净了、贫困户的就业也解决了,真可谓“一箭双雕”。
随着好乡风的沉淀,如今的坝竹村:小事不出门,矛盾不出村、委屈不过夜,文明建设稳扎稳打,文明硕果云蒸霞蔚!
立足本村实际,坝竹村在“塑形”于外上也是风生水起,振兴乡村势在必行,成立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刻不容缓。坝竹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创办坝竹村1000头温氏生猪养殖场依时而进,黄金蜜柚产业250亩,双高红薯220亩应运而生。自从去年村支监委新班子上任后,村集体经济更进一步发展,拟建立黔茶1号黄金芽茶叶产业100亩,发展烤烟100亩。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作用。共产党员刘廷昌开办永昌生猪养殖场上栏200余头,年产值50余万元;共产党员肖必元,流转土地大力发展烤烟50余亩,解决本村劳动就业10余人,人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增强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通过产业发展,村民干事创业的多了,扯皮惹事的少了,既促进了本村文明提升,同时也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容村貌自然而然美了起来。新式楼房鳞次栉比,宽阔马路车水马龙,如今的坝竹村正大踏步的向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愿望昂首迈进。
驻村工作队杨亚军介绍:“下一步,我们村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大对困难群众、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关心关爱,把群众当亲人,真真切切做实事,继续夯实干群关系,提升群众信任度、满意度”。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看不见的民生工程,坝竹村巧借“杨氏宗祠”,做活乡风文明这篇文章,引领群众积极健康,传递正能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徐正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