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谱】何华刚:用心用情驻村 当好脱贫路上的带路人
初夏的双岑村显得格外的靓丽,蓝蓝的白云,青青的小山,宽广的道路。村里村外,总能看见一个皮肤黝黑,带着草帽的小伙奔跑于田间地头,为村里、为群众查看秧苗长势和病虫治理情况。他叫何华刚,2019年6月受组织安排,由江口县委编办下派到双岑村驻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至今驻村已三年有余。双岑村地处于凯德街道办事处西南部,是二类贫困村,何华刚初到双岑村时,当时的村党支部就1名委员和1名下派副支书,因村“两委”班子不健全被列为软弱瘫痪党组织,村里没有任何村集体产业,如何摆脱这样的现状,发展壮大双岑村集体经济成为他心头的一根刺。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受到村委认可
2020年初夏,村会议室里,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脸上挂着愁容,刚与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帮助老板流转到的200亩土地面临着退给群众的问题,这对村上的信誉打击不可谓不大。面对这出乎意料的结果,大家都一筹莫展。经过工作队和村“两委”再三商议后,工作队大胆地作出了“留下土地凑钱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决定,工作队每人出资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后来村“两委”及联系领导也非常支持并作了认筹
有了土地,发展什么?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到处寻“医”问“药”,通过多方考察,结合双岑村实际,最终得出了“春种小米(糯小米),冬种菜(油菜)”的产业发展思路。2020年夏季,经工作队和村“两委”辛勤的付出,种出的糯小米初见成效,可是收回来的糯小米要怎么处理和销售出去,又成了摆在工作队和村“两委”首要难题。于是他自掏20000元购买脱粒机器,亲自设计糯小米包装袋,到处托找身边朋友打听销售渠道和咨询购买方,最后在他的努力下,小米全部销售一空。
胆大心细做事缜密,受到群众信赖
2021年3月14日,双岑村首届油菜花艺术节开幕,天公作美,阳光明媚,热热闹闹的双岑村油菜花艺术节带给了这个小山村从未有过的新颜。当日接待游客近6000名,为群众创造收入约50000元,连续两次被央视新闻报道。4月底,油菜卸掉了黄花的妆颜走向成熟的黄,尖尖的牛角挂满枝丫,看着越来越近的收割日子,工作队、村“两委”心理有了一丝忧虑,特别是五月过后,农户自己种植的油菜几乎都已收割完成。因资金短缺,不敢雇老百姓前来帮忙收割油菜,村集体1000余亩成熟的油菜还在地里等着收割回家,如果油菜不抓紧收割就会烂在田间,将会造成重大损失,这可急坏了工作队和村“两委”。初步估算,人工收割报酬就得花费3-4万元,加上后期榨成菜籽油的工续费用总计要10万余元,这笔资金费用对于原本就一穷二白的双岑村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大家提议从银行贷款,但以村里面的名义贷款无法贷,经和银行沟通,银行提议以个人的名义贷款,但以谁的名义贷?这又成了一道拦路石,这毕竟不是自身、自家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开这个口、起这个头。思考再三,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下,他找到了村主任,说出了自己贷款的想法。有了资金的支持,油菜开始一袋一袋的从田间地头运回了村、送上了烘烤机、榨成了香碰碰的成品油,当年收割油菜籽15万余斤,实现产值45万元,带动群众就业100余人次,增加就业收入4000余元。
脚踏实地真情帮扶,受到“娘家”支持
自驻村以来,他坚持吃住在村,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摘辣椒、种油菜、栽小米、插秧施肥、安装维修机器......夏天带着草帽、冬天穿着大衣棉袄走组串户,为困难群众送去党的温暖,给腿脚不便的群众办理残疾证,接送行动不便的村民打疫苗......曾经几次因走访群众时摔倒受伤,至今还保留着摔伤时的伤疤和后遗症。走在村里,稍微年龄大一点的群众尊称他为“刚娃”,同龄人称他为“兄弟”,小孩称他为“大哥哥”,以至于被外界误认为他是村里人。
县委编办是一个在职在编人数只有15人的单位,人手不足、工作量大、财力有限,每次编办的领导到村开展联建帮扶活动时,看见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背着杀虫箱在田间地头来回奔忙,编办的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解到村里的实际情况后,当即从单位划拨资金进行支持,并积极奔走呼吁兄弟单位筹集资金进行帮扶。自2020年以来,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娘家”单位县委编委办共投入资金5万元支持双岑村集体产业发展,投入10万元用于双岑村道路修复和产业发展,给双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谢佳祥)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