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石阡:抢抓发展先机 开启振兴先局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省内新闻

【在希望的田野上】石阡:抢抓发展先机 开启振兴先局

2022-07-19 10:17 来源:中国网贵州
投稿:trwz001@126.com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贵州石阡,自扶贫开发办公室重组为乡村振兴局以来,石阡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战略定位。一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各行业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紧扣“三落实一巩固”工作要求,立足“四不”工作方法,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

坚持要求不变,责任落实不松懈

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点线面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石阡县一是扛起主体责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的指示要求,2021年6月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开展专题调研130余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30余次,研究部署乡村振兴系列工作。

二是落实帮扶责任。石阡县继续发挥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和县乡村组“四级作战体系”作用,健全完善“1+1”县级领导联系机制和“1+1+N”定点帮扶机制,向189个“五类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578名,调整优化126个“非五类村”驻村工作队,选派3000余名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所有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人群,定期走访帮扶。

三是压实行业责任。石阡县挂牌成立县乡村振兴局,组建县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18名业务骨干充实力量,统筹调度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教育、卫健、医保、水务等行业部门严格对标上级要求,制定出台行业政策27项(个),主动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对应出台县级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方案,强化向上对接,合力推动县域发展。

坚持标准不降,政策落实不脱节

聚焦“3+1”保障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科学落实帮扶项目和帮扶措施,推动有效衔接。石阡县一是教育保障“喜讯不断”。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创新开设乡村振兴班,二本上线率达到100%,一本上线率达97%以上,累计兑现教育资助78065人次5785万元,发放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5021人次3928万元。

二是医疗保障“织密筑牢”。石阡县实现“一村一室、一村一医”、脱贫户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等特殊人群100%参保,严格落实三重医疗保障政策,三重医疗补偿金额累计达3.0036亿元。

三是住房问题“动态清零”。石阡县常态化开展农村房屋安全大排查“回头看”,排查农村住房86089栋,为全县89184户农房购买政策性农房保险,最大限度减少农房损失。编制完成石阡县农村住宅通用图集,统筹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规范建筑风貌,实施2021年度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宜居农房建设。

四是“以水养水”成效显著。石阡县积极开发公益性管水员岗位145个,明确农村饮水安全“三个责任人”责任,2021年以来累计投资352万元对农村供水工程进行维修改造,维修更换水泵131处,农村安全饮水全面保障,“以水养水”成效明显。

五是兜底保障“应保尽保”。石阡县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21年以来共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8亿元,做到应助尽助、应保尽保。石阡县农村留困儿童保障工作得到民政部高度肯定,县民政局被表彰为全国农村留困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创新实施的“同伴妈妈”工程在全省推广。

六是东西部协作“全面深化”。石阡县按照省委提出的“四+”合作模式,持续深化与东莞市厚街组团的对接协作,累计下达石阡县东西部协作资金8515万元,立项审批项目47个,完成农特产品销售1.8亿元,多领域达成合作共识,莞阡携手开启新征程。

坚持干劲不松,工作落实不打折

始终保持昂扬干劲、奋进姿态、决战状态,创新思路、实化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石阡县一是严守底线筑牢防贫预警。严格落实“月调度、月研判、月监测”机制,严把红线底线,2021年至今处置各类预警线索27375条,通过研判,纳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监测管理58户222人,落实帮扶责任人,结合实际采取公益性岗位、低保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方式制定了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是“四品同步”推进农业产业。石阡县围绕“1+3”产业发展体系,实施“选好品种、讲好品质、抓好品牌、提升品相”,做强生态茶产业,做深中药材产业,做优果蔬菌产业,做特林下经济,落实500亩以上县级粮食生产示范基地9个,全县投产茶园43万亩、果园12万亩,发展蔬菜(含辣椒产业)7.5万亩,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三是多点发力抓好搬迁后扶。石阡县对县内14个安置点4799套房屋全部办理不动产登记证书,精准转移县内就学2196人,跨区域转移就学484人,合理配套卫生服务站(卫生室)14个。聚焦群众所需,组建工青妇、关工委等群团组织56个,经济组织13个,社会服务组织29个,社区治安巡逻队13个,设立调解委员会13个,全面提高了服务实效。

四是政策开路护航稳定增收。石阡县深入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2999人次,强化创业扶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脱贫户等创业就业。同时,2021年以来下达财政衔接资金2.3亿元,启动实施项目361个。

坚持衔接不断,干事创业不停歇

按照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原则,聚焦“五大振兴”和示范点建设,深入实施“六大行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石阡县一是试点建设行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部署要求,将全县307个行政村按引领示范村、重点推进村、夯实基础村,分类、分年度进行打造。探索形成“四化四战”模式推进龙塘镇神仙庙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同步推进3个市级试点村和县级8个试点村工作,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二是产业振兴行动。石阡县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扣全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导,以果蔬药(食用菌)、生态养殖、苗木苗圃为重点的“1+3”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89亿元,实现旅游收入近40亿元,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7.3亿元。

三是人才振兴行动。石阡县招聘“五个一批”人才163名充实乡村振兴队伍,用好新华社、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和东莞市厚街组团等帮扶资源,强化人才交流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在职校开设茶叶、康复技术、汽修等12个特色专业,培育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本土人才。

四是文化振兴行动。石阡县挖掘困牛山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优势,广泛开发说春、木偶戏、仡佬毛龙等石阡元素的文创产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是生态振兴行动。石阡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0.8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9.74%,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六是组织振兴行动。石阡县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圆满完成19乡镇(街道)党政班子、315个村(社区)“两委”换届。研究制定《石阡县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大力推广“六共机制”“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村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新希望播种在沃野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石阡县不断释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一幅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开。(刘延平 周春雷)

责任编辑:张丹妮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