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谱】黄道乡马黄村支部书记杨宗保:兵支书的“华丽转身”
鸡声啼晓千山秀,青春绽放大山处。8月1日,万山区黄道乡马黄村支部书记杨宗保一早就来到大坳林下贵妃鸡养殖点,每天上山看看正在脱温的1000只鸡和“散养”的1000只鸡是他的“必修课”,也是这位退伍“兵支书”的“八一”献礼。
2008年12月退伍的杨宗保一直割舍不掉那份“军人情结”,退伍后先后到家乡派出所和万山区交警大队工作。2021年村“两委”换届期间,在乡党委、政府和上一任村“两委”的感召下,33岁的杨宗保响应“退伍军人到乡村一线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毅然辞职返乡,当选为马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就这样,这位“兵支书”开启了新的基层生活。
学思践悟提本领,争当党务工作“排头兵”。“基层工作,没有那么难嘛。”起初,在有着两年当兵经历和三年工作经验的杨宗保看来,农村工作不就是“驾轻就熟”。然而,在一次调研中,当被问到“党员发展要经历几个环节”“全村的发展思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时,“小白”杨宗保只能“目瞪口呆”。反思、请教、学习成了杨宗保工作外的第一要务。白天带着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深入村寨、群众、合作社进行走访调查,迅速熟悉村情、民情,晚上在村委会或者家中“挑灯夜战”,录入白天收集到的信息、琢磨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反思群众工作中的不足……“知物由学”在杨宗保身上得到了体现,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如今的杨宗保也不再是“小白”,而是能够独立撰写会议记录和信息简报、主持“三会一课”、开展专题党课等一系列工作的“兵支书”。通过杨宗保的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配合,马黄村已动员3名在家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储备5名村级后备力量。
集思广益兴产业,勇当乡村振兴“领头雁”。“有女不嫁马黄郞、有儿不娶马黄女”曾是马黄村最真实的写照。离乡政府距离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多山少平地等等这些因素制约了马黄村的产业发展,更是成为摆在历任村“两委”面前的“心头病”,谁都想发展产业、谁都难发展好产业。如何立足既有的畜禽养殖产业,丰富产业业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是摆在新任村支书杨宗保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这位“兵支书”发挥当兵期间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总是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入户摸清村民的需求,了解村民已发展的产业,多番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探讨,最终决定走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产业路子,即充分整合全村丰富的森林资源,探索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动员村民扩大林下种植中药材和林下养殖规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全村畜禽养殖场10个,年出栏畜禽规模可达1万头;新建“林下+贵妃鸡”项目1个,存栏贵妃鸡2000只;11户群众自主种植黄精、山七等中药材。
黎元为先惠民生,当好服务群众“贴心人”。尽己所能为所服务的村民办点实事,是这位“兵支书”一直践行的理念。一直以来,困扰老院子组48户145名村民的最大问题是受持续性降雨影响部分泥泞不堪的通组路,村民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反映诉求。当获悉村民这一诉求后,杨宗保立即带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实地查看路况,并到群众家中收集意见。为解决48户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杨宗保多番奔走,最终争取到区人大和帮扶部门住建局的共同帮扶,这段仅有122米长、4米宽的水泥路修到了145名村民的“心坎上”,也让大家对这个“兵支书”刮目相看。办实事方能聚民心,心为民方能聚民意,“兵支书”杨宗保一直在路上。留守儿童多是马黄村的一“特色”,父母外出务工,共同生活的爷爷奶奶忙于农活,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满满的爱和提供必要的生活、安全技能,是杨宗保一直笃行的。闲暇时,给留守在家的儿童带去贴心的“小惊喜”,送去适时的安全“小提示”,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我们将多方争取,力争满足村民修建文化广场的需求。”谈起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杨宗保胸有成竹。(姜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