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丨张承洲:让民族教育之花开满山乡
编者按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各类人才对铜仁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为加快建设全省良好人才生态先行示范区贡献人才力量,近期我们组织"三名"工作室、人才基地和市管专家展现个人风采,通过微铜仁等平台开设"先进个人事迹"栏目,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奋楫争先的良好氛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张承洲,思南县民族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党委书记、校长,铜仁市首批“三名”工作室主持人。
不忘初心,满腔热忱始终如一爱生如子
思南县民族中学有三千多师生,张承洲校长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称谓——“灯塔校长”。他很乐意接受学生们的这个称谓,也尽心尽力的履行着这个特定称谓的责任。
每天,当晨曦微露的时候,就有一个身材高高而略显微偻的身影出现在思南县民族中学的国旗下、校门口、教学楼入口处,笑迎每一位学生的到来,这个人就是思南县民族中学的党委书记、校长——张承洲。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二年,他用身体丈量了思南的山山水水,影子印在了乌江两岸一个个民族村寨,脚步踏进了每一位所教学生的家里,温馨激励的话语沁润了学生们的心田……《贵州民族报》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问他为什么总喜欢站在国旗下?他回答,站在国旗下,就是在时刻提醒自己身上担负着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1990年7月,张承洲从铜仁师专化学系毕业,抱着“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的炽热之心来到思南县最为偏远学校——青杠坡中学任教;1992年,带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来到了思南县许家坝中学;2002年,因工作需要,调入思南县民族中学,担任班主任和化学科教学工作,2004年任教导处副主任,2008年任副校长,2015年8月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多年来,无论是担任班主任、学科教师,还是后来任学校领导,最让他放心不下,无时无刻都在惦记的始终是他的学生。思南县民族中学是思南县唯一的民族高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学生家境艰难者居多。2018年12月一天深夜12点,一名住校男生突发疾病,疼痛难忍,学校宿管人员发现后,马上上报。当天恰好是张承洲校长值班,接到报告后,他迅速来到学生宿舍,并及时拨打了120急救,当他看到这个学生衣裳单薄时,立刻脱下身上的外套穿在学生身上,后随救护车来到县医院。经医生诊断该生为急性阑尾炎,需马上手术,张承洲校长第一时间为患病学生垫付了医疗费。该学生家住农村,经济状况不好,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家中只有一位年逾古稀的爷爷,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承洲决定留下守护。第二天中午,学生的爷爷从几十公里外的偏远乡镇赶到医院,并双手递上医疗费时,张校长拒绝了,这位七十多岁的土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张承洲的从教生涯中,像这样的事情,他已经记不清到底有多少次了。
时间长了,在学生们的口中,张校长就有了很多特殊称谓——“灯塔校长”“蜡烛校长”“校长爸爸”……这些称呼,他都全部接受。他说,自己就是要做学生的灯塔,把他们引向成功的人生彼岸;就是要做山区教育的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学生们的未来;就是要做学生的“父亲”,使这些远离家庭,缺少关爱的孩子,时时感受到浓浓的父爱,充分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他说,他的两千多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牢记使命,深耕教坛教育教学硕果累累
张承洲从参加工作就始终把教育教学视为自己的生命线,他希望自己成为陶行知先生一样的人,为山乡教育奉献一生。他常常借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醒自己和老师们。他说,教师要过好“五关”,即考试大纲关、教材教法关、有效课堂关、胜任班主任关、师德师风关;要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储备,才能让课堂变得有活气、有趣味、有效果;没有活水源头,课堂就是死水一潭,永远没有波澜。“张老师的化学课,永远是那样有趣味;上他的课,心情始终是那样地愉悦,最后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真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学生们经常这样说。即使当了学校领导,他还是坚持深入课堂,始终坚持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他提出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民中教学新模式”的教改计划,成功探索出了具有思南民中特色的“教学五步法”;落实深入开展学科集体备课制,抓牢教学常规管理;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地方民族文化教学活动,打造了有形、有味、有效课堂,新高考背景下的民中教育教学新模式得到逐渐完善。
张承洲主持完成了1项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用土家文化打造民族教育精品校》,参与完成了2项铜仁市基础教育实验课题,主持的科研成果获贵州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次,获思南县第二届教科研成果一等奖1次;参与的科研成果《基于县域民族文化的高中核心素养培养“三边三角”立体模型》获2022年贵州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县域民族文化下高中学科核心素养“三棱锥”模型》铜仁市2022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近几年,张承洲撰写的关于教育教学文章、教研教改论文不断在《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贵州大学报》《贵州教育》《中学生化学报》上发表;关于民族教育的文章《传承优秀土家文化,打造民族品牌学校》在教育部核心期刊《中小学教学》上发表,并获全国中小学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花开满校园》在《贵州民族报》发表;发表和挂载的关于德育管理调研文章42篇。应省教育厅民教处邀请为兄弟学校作专题交流讲座2次,应黔南州教育局邀请担任评委1次,应铜仁市教育局邀请担任优质课评选评委和省示范性高中评审专家各1次。
连续两年被中共铜仁市委员会、铜仁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连续三年被中共思南县委员会、思南县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校(园)长”。获校级表彰12次,获县优秀校长、优秀共产党员、县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综治维稳先进工作者等表彰15次,被县直属机关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员6次,获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管理工作者3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获省级辅导奖8人次。
敢于担当,治理有方 勇闯新路谋发展
思南县民族中学位于乌江东岸,在有“雁塔标霞”之称的思南八景之一的中天塔下,由于地势崎岖,校园面积狭窄,学生住宿条件未能得到较大改善等因素,2010年后,学校发展与周边学校相比已经严重滞后,学校在群众中的声誉也是渐渐不同往日,全体教职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5年,张承洲临危受命担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教师们也把改变学校现状的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
张承洲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也知道学校发展的痼疾所在。带领班子抓党建,强队伍;创新路,提质量,促发展;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带领全体教职工,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改变了教职工中过去存在的“慵、懒、散、漫”作风,开启了思南民族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新纪元。2017年,学校发展迎来新机,贵州省教育厅在全省创建100所民族教育示范校(包含中学、小学、幼儿园,其中高中15所),培养100名民族教育优秀教师,简称“双百工程”。思南县民族中学在张承洲校长的带领下积极创建,成为了贵州省首批“双百工程”示范校,2021年6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2022年4月,学校又成功通过了贵州省“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学校发展得到了中共思南县委、思南县人民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校园得到扩建,环境越来越漂亮,教育教学硬件、软件得到明显改善,校园民族文化得到彰显……“三花一喜一舞”(花甜粑、花灯、花烛、喜文化土家刻纸艺术、土家摆手舞)成为学校民族文化特色的主要框架。2021年12月,学校被国家民委授予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是铜仁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是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小学。
自张承洲担任思南县民族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以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六年获铜仁市高考教学质量奖,其中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2022年,学校高考成绩全面突破,在学生中考进口成绩极低的情况下,却创造了极佳的成绩,一本上线50人,二本上线553人,600分以上2人,最高分630分。
学校还先后获“省五一劳动奖状”“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省新高考改革样本校”“省语言文字示范校”“省模范职工之家”“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省安全文明校园”“市食品安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几年来,张承洲同志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坚定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带领全校教职工不畏艰难、敢于开拓,以实际行动,改变了学校落后面貌,实现了学校的后发赶超,成功打造了“贵州省民族教育特色示范校”,为思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让无比灿烂的民族教育之花在乌江岸边大放异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