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陶老实”奔小康了
陶孝吉老实巴交、踏实肯干、勤奋上进,村里人称“陶老实”。
在村里,他是出了名的老实勤奋,几十年来,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从未放过荒,但他心里也明白,种植传统农作物,再怎么勤奋,一年到头也只能糊口。
江口县闵孝镇双屯村,三山夹一坝,属典型的山地盆地地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数是老人和小孩,坡上坡下零星的土地除了种植土豆、红薯,其余大块的土地都被玉米或水稻所包围,一年到头,起早贪黑,顶多也就是解决温饱问题。
陶孝吉由于身体先天性体质不好,干重活已是勉为其难,加上70多岁的父母又年老多病,2016年,他家被村里评为贫困户。
“当时就想,这下子更没办法翻身了。”陶孝吉心里很不是滋味。
摘穷帽得靠好产业,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迫在眉睫。为带动村民就业脱贫致富,村里采取“村社合一”,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统一发展坝区蔬菜、中药材等产业。
最初,许多村民观望不前:“能有这好事?土地都没了自己还能干啥?”
老实但并不糊涂的陶孝吉脑袋一转,很积极地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村民都开玩笑:“你不怕土地要不回来?”“失败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面对村民的玩笑,陶孝吉只是笑了笑。他清楚,这绝对是自己翻身的最好机会。
陶孝吉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把自家两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700元,每年就有近2000元,自己在基地打工,每月2000元,一年算下来就有2万多元,这账肯定是越算越划算嘛!”
不仅如此,陶孝吉更看重的是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工资也都是现结。刚发工资没多久,他便盘算着自己的“工资”:一部分给父母买几件衣服,一部分补贴家用……
翻年后,陶孝吉靠着村里的产业,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很多村民也陆陆续续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
眼下,又到了大棚轮种的时候,陶孝吉每天都在大棚忙碌着。“什么时候播种、洒水,观看温度,都有技术人员来手把手的教,不需要我们担心,只要按照技术人员的方法步骤做就行。”陶孝吉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操作手里的农具。
家离自己上班地方也就几百米,这样的日子对于陶孝吉以前可谓想都不敢想。收入有了保障,陶孝吉开始盘算着自己的一个个“小目标”,给自己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方便自己去上班或亲戚家串门。
说起下一步打算和心愿,陶孝吉有些期待,“我想把技术再学扎实一点,多赚点钱,让好日子越过越好!”
除了在基地工作,陶孝吉还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每年还有1万元的固定收入,父母看病享受“三重医疗保障服务”,每年都有养老金,加上他的工资,全家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奔小康,注定在陶孝吉身上成真实现。(张著昶 罗旭)
责任编辑:金彦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