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红里说家乡·侗族】吴燕珍:稻香月亮山,新居新生活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省内新闻

【石榴红里说家乡·侗族】吴燕珍:稻香月亮山,新居新生活

2022-10-16 14:10 来源:多彩贵州网
投稿:trwz001@126.com  

编者按: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居住在贵州的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谱民族团结情,创造了意义非凡的“黄金十年”,创造了属于贵州的发展奇迹。大家共同感受新时代的新生活,期待新时代的新发展。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即日起,多彩贵州网推出“石榴红里说家乡”系列口述类融媒体报道,请出贵州18个世居民族中的18位青年学子,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眼中的家乡变化,展现新时代的奋进贵州。

1

 

【青年名片】

姓名:吴燕珍

民族:侗族

家乡: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往洞镇往洞村

我的家乡地处黔东南州从江县九洞侗乡腹地——往洞镇往洞村。

这里聚居着三百多户的侗族同胞,群山环抱,溪水穿寨而过,是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交通的“金三角”。走进这里,侗寨鼓楼高耸入云,侗族吊脚楼鳞次栉比,规整的街道、满眼的绿化让人赏心悦目。

七八月的侗乡,晚霞从稻穗间穿过来,夏风习习,稻田沙沙作响。寨上的休闲广场也格外闪耀,妇女们穿着侗家常服在跳广场舞,罗汉(男人)们在打篮球,孩子们在你追我赶地嬉戏着,欢声笑语充溢着整个村庄。

2

往洞村青年进行篮球比赛

过去,由于深处月亮山腹地,山高坡陡,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经济发展滞后。村里的房子都是“木房上层住人,下层住猪牛”。一个家族十五六口人挤在祖辈留下来的三间老屋里,并不罕见。

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双层小木屋,便是我们一家四口遮风避雨的地方。爸爸妈妈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早把我们姐弟关在屋里、门一锁就出去干农活。姐弟两人坐在一台老式电视机前,端着饭碗,眼睛巴巴地盯着电视等爸妈回家。

记忆中,每天早晨都是被断断续续的鸡鸣叫醒,每当我和弟弟在房间里打闹时,楼下也一唱一和地比我们还激动:哼哼唧唧的猪叫声,哞哞哞的牛叫声,汪汪汪的狗叫声,咯咯咯的鸡叫声……房子里各种声音相互交杂。

小时候,我家没有专门的厨房,煮饭炒菜时,锅就架在低矮的三脚架上,炉灶里烧着的是树叶树枝,我常常被烟熏得眼泪直流,房顶也被烟火熏烤得黑黢黢的一片。透过楼层之间的木板,常常渗上来喂养在一层的牲畜的味道。特别是一到夏天,昏暗狭窄的屋子里臭气熏天,蚊虫满屋,五味杂陈。一出门就是黄泥路面,坑坑洼洼的,一到雨天,满路泥泞,赶场天要是遇到下雨,村民的衣帽鞋袜和地摊上的鸡鸭鱼蛋上全都粘着泥。

这样的生活环境,苦不堪言。

2014年,从江县开始实施人畜混居整治,村里陆陆续续拆除废弃老旧房,进行棚圈改造。往洞村对农户进行室内室外综合整治后,实现“人畜分居”,彻底结束猪牛粪便“热天臭气熏天、雨天污水横流”的现象,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老屋经过人畜混居改造后,我家盖起漂亮干净、明亮宽敞的新房,猪牛鸡鸭在村外田边有了独立的畜圈,妈妈每天开心地骑着载有饲料的电瓶三轮车到畜圈给它们“送餐”。新房还是传统的木屋,但外表涂上层桐油,保留原木的纹理。厨房是白瓷墙壁,窗明几净,做饭、洗菜的连体灶台是瓷砌面,明光锃亮。装上抽油烟机后,炒菜时的油烟味也没有了。

3

人畜混居整治后,盖起了新房

刚进新房那天,父亲带我来到二楼。房间里有父亲亲手做的书架和衣柜,窗户透亮,我愣了愣才迈进房门——难以置信,这竟然是我的房间!那一瞬间的惊喜和振奋,我至今还记得。

后来,我们在房前屋后种上蔬菜,栽起花草。每年年底,好客的父亲常常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亲自下厨。父母毫不吝啬地端出侗族特色美食——“牛瘪”招待大家,饭桌上大家唠着家常,一片欢声笑语。“如果是以前,楼下关猪牛,楼上住人,臭熏熏的,哪敢叫人家进来做客哦!现在,厨房、灶台、卫生间一应俱全。”妈妈说。

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户,村客车、私家车、农用车在绿色的山路上不时来回。“再过一两年,我们家就可以把前年在山坡上辟山整地、漫岗遍野的十几亩油茶树果直接运回家啦!”爸爸兴奋地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村实现农村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结合,在山林里种植油茶、木耳,在田间种植辣椒、西瓜。村民还依托气候湿润、水质清新的生态优势,把稻鱼养殖作为村里人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形成“稻+鱼”“稻+鱼+鸭”的养殖格局,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农业生产模式。

4

往洞村的西瓜大棚和蔬菜大棚

初秋,稻田里,村民纷纷挽起裤腿,撸起衣袖,把一条条肥美的稻鱼打捞到竹筐中,脸上都是丰收的喜悦。

这喜悦,发自心底。这喜悦,又何止于稻田抓鱼?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