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最前线 盛会连线】山乡蝶变展新颜 美丽乡村入画来——黔闽浙冀湘渝六省市党的二十大代表共话新农村发展变化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省内新闻

【二十大最前线 盛会连线】山乡蝶变展新颜 美丽乡村入画来——黔闽浙冀湘渝六省市党的二十大代表共话新农村发展变化

2022-10-21 14:46 来源:贵州日报
投稿:trwz001@126.com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在福建省宁德市工作期间围绕脱贫致富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指导思想,在浙江工作期间把“脏乱穷”的下姜村作为基层联系点,在河北阜平县访贫问苦时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在湖南花垣县实地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部署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在贵州黔西市考察调研时强调“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每个地方,都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民情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在迈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取得的新成绩新进展。党的二十大期间,贵州日报携手福建日报、浙江日报、河北日报、湖南日报、重庆日报开展联动报道,共话新起点、新征程上不懈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新愿景。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子“活”出新景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毓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对此,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深有感触。

“十年前的乡村是寂静的,没有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十年弹指一挥,十年艰苦奋斗,十年翻天覆地。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当时我们守在电视机前,心情无比激动、无比兴奋、无比荣幸、无比自豪!”许蕾说,通过脱贫攻坚,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村子“活”起来了!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调研时叮嘱乡亲们,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我们倍感温暖、倍感振奋!”许蕾说。

一年多来,乡亲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乌江母亲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黄粑、黄姜、黄牛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传承和发展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把苗绣做成了产业,并成功打造苗族歌舞实景演出《苗韵化屋》,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2021年,化屋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是2012年2450元的将近8倍。“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乡村产业发展好,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民族文化传承好,把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美。”许蕾说。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党建领航照亮富民路

福建日报记者 刘必然 通讯员 温连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

对此,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深有体会。“我们通过支部带头点燃‘新引擎’、党员带头注入新活力、群众参与展现新形象,闯出一条党建富民强村之路。”华锦先说。

如今的培斜村,绿树环绕,流水潺潺,古朴的亭台和现代游乐设施相映成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02万元。

培斜村因青山而美,也曾因青山而困。20世纪90年代,华锦先看准当地的生态资源禀赋,自筹3万元办起培斜村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之后带领村民在两三年间办起几十家竹席厂。2003年,他又带领培斜村发展茶产业。2012年,华锦先将目光瞄准电商领域,打造“培斜淘宝村”。2021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500余亩,竹制品年产值达1.7亿元,电商销售额达6800万元。

随着乡村游兴起,2013年,培斜村动员村民入股生态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公司化经营方式,相继开发森林水乡景区、林下漂流、溪流漫步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实现“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共赢局面。

走进培斜村,你能看到“共产党员专业服务工作室”“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村里还选树党员致富能手、实行党员挂钩结对帮带,引领群众参与竹茶产业、经营农村电商、开发乡村旅游。

从“竹器村”到“中国淘宝村”,再到生态旅游村,培斜村的每一次蝶变,都离不开村党支部指引和党员带动。

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大下姜”有新梦想

浙江日报记者 施力维

位于浙西山区的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工作联系点。在总书记的关怀下,下姜村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从“脏乱穷”走向“绿富美”。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959元,是20年前的20多倍。

“从先富到共富,我们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梦想。”现场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党的二十大代表,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丽娟信心更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下姜村的实践来看,这五个方面的振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姜丽娟说,这也坚定了下姜村的发展方向。

下姜村联合周边乡镇24个行政村,组建了“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当地对地瓜干、蜂蜜、高粱酒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包装、招商推介。通过联合各个乡村,下姜村已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链,并布局了农林、培训、旅游、文创四大产业。在产业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大下姜’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区域公用品牌。”姜丽娟说,“我们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品牌共塑,携手邻村迈向共同富裕。”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姜丽娟印象深刻。她介绍,下姜村正试点建设“未来乡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已开通5G互联网医院,老人们在家就能请省城专家看病。村里还有“一次不跑、姜哥代办”便民服务平台,村民办事点点手机就能完成。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坚定信心 黄土变金

河北日报记者 王成果

在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河北展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板块中,有一张充满深情、鼓舞人心的照片。

那是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残雪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家慰问看望的动人一幕。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这张照片旁边另一幅全景图,展示的是如今骆驼湾村的新貌。

“当年深度贫困的骆驼湾,已经变成了景美民富的幸福湾。”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

十年来,骆驼湾村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省市县乡各级帮扶支持下,推动村容村貌、富民产业、公共服务等发生巨大变化。2017年底,全村脱贫出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950元增长到2021年底的17480元。

如今,照片中走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的唐宗秀家里,土坯房早已在村里225户住房改造提升中改建成了青砖灰瓦房。老两口还在村旅游公司上了班,每人每月工资2100元,再加上养老金和土地流转金,过上了“家门口挣钱、不愁吃喝、手有闲钱”的日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报告中的这些论述,说出了村民们最想听到的话、最想知道的事和最想了解的未来。”顾瑞利代表说,“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如今骆驼湾村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但这还不是终点。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是这样。”

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里每天都有新鲜事”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奕樊

“村里每天都有新鲜事。”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副镇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细数新变化,如火如荼建设田园综合体,预计在今年年底可竣工运营;大力发展的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村民增收路径愈加多元化……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在梨子寨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十八洞村要脱贫,得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施金通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趁热打铁,共同探索“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方式,并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调动群众积极性。

思想通了,产业要跟上。利用“飞地经济”方式,在30多公里之外建设了一个千亩猕猴桃基地,村民们不仅能务工,还能享受分红;引入外来投资,建成十八洞村山泉水厂,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约一万瓶水,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0万元左右……十八洞村逐渐形成5大产业体系,带动了周边26个村抱团发展。

返乡大学生成立电商工作室,为“绿水青山”直播带货;妇女们组织起来建立了苗绣合作社,每年拿下几十个项目订单;村民化身讲解员,带领游客感受十八洞村的“山乡巨变”……这个穷困的湘西苗寨上演了发展奇迹:2021年,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余万元。2021年2月,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十八洞村将着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让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都成为乡村振兴的调查员、战斗员和勤务员。”施金通说,期待吸引越来越多善经营的“农创客”和懂技术的“田秀才”,助推十八洞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万州区长滩镇茶坪村:村美民富产业兴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话语,让重庆市万州区茶坪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余小平倍感振奋,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硬。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山深处的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考察,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之后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3年过去,当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距华溪村不远的万州区茶坪村,干部群众同样铆足了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接续奋斗。

“以前的茶坪,年轻人外出读书打工回来的很少。”“80后”的余小平,是从茶坪村走出去的“读书人”,她带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回村任职。在脱贫攻坚战中,她带领干部群众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青脆李等小水果产业1800亩。2018年又牵头组建合作社、拓展电商,让李子销售到全国。如今,茶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万元。

近年来,茶坪村着力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发动村民动手“三清一改”美化院子,建成了渝东北首个乡村美术馆,成为游客纷纷前来的网红打卡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激励人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余小平说,茶坪村将按照“五个振兴”总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做大做强水果产业,推进乡村休闲旅游提质增效,绘出村美、民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责任编辑:金彦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