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思南县“44334”工作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022年以来,思南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强力有序推进“五大振兴”,顺利实现乡村振兴开新局。
思南黄牛养殖基地
“四抓手”助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群众增收,带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抓农业产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四大主导产业”及薯类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抓特色品牌建设。扎实开展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推广“思南黄牛”“思南晏茶”“陈薯”等特色品牌,培育“花甜粑”“甜大蒜”“山茶油”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抓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成功申报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26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抓农技服务保障。按照“1名科级领导+1名高级职称干部+1名中级职称干部+1名初级职称干部”组建28支农技专家服务队,定点包保乡镇(街道)技术服务工作。
“四举措”助推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筑巢“引”才。聚焦教育、医疗、农业等重点领域,采取高校引才、人博会引才等方式,引进事业单位人才90人、企业人才99人。固巢“育”才。乡级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村级配置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联络员,分类建立优秀年轻干部、科级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四个类别的人才“蓄水池”,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拓巢“用”才。坚持以实干、实绩、能力为导向,,按照每个单位1名分管领导、1名工作人员要求,组建了132支人才服务专员队伍,立体式评价、表彰、激励各类优秀人才。暖巢“留”才。大力实施“优才卡”制度,精心开展“人才日”系列活动,常态化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健康体检和宣传引导等活动,努力为人才提供个性、精准、优质服务。
“三强化”助推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贯穿始终。强化文化阵地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公共阅读空间、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建设。强化文化服务供给。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下沉,今年以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60余场次。强化文艺队伍打造。激活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队伍和文艺组织。今年以来,申报市级名家工作室2个,乌江先锋名家工作室11个,聘请文化志愿者38名。
“三发力”助推生态振兴。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资源培育发力。深入推进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强化天然林资源及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推进林业资源资产“一张图”管理,积极盘活林业资源资产。林下经济发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产业16.646万亩,推动林业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林下经济7.01万亩,打造林下经济示范点5个。制度改革发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深化林业“三变”改革,规范林权流转交易,依法监督管理林业资源,推动林权流转适度规模经营。
“四持续”助推组织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持续选派帮扶。坚持“四个到位”抓驻村帮扶责任落实,向293个“五类村”接续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887人,出台《思南县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十条规定》,提拔重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7人。持续培育队伍。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出台《村(社区)干部管理办法(试行)》,落实村干部报酬“345”标准,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全员提升行动。持续示范建设。全面推广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纵深推进68个“村社合一”示范点建设,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2000万元,编报并实施项目20个。持续规范治理。坚持“多元合一、减轻压力、提高效率、激发动力”原则,规范岗位职责,规范组建党小组,持续开展村级阵地“三多”问题治理,推行村级事务准入制度、实绩考核制度和各级领导联系党支部制度,529个村党支部实现领导干部联系全覆盖。(吕进)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