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开发区:三十而立再出发 走好申创赶考路
从高空俯瞰
这里依山傍水青山环绕
城市规划道路四通八达
园区项目建设吊塔林立
一幢幢厂房鳞次栉比
处处呈现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
... ...
美丽大龙
这里就是位于“黔东门户、荆楚咽喉”的大龙开发区,这里地处西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结合部,也是湘黔交界处。这片面积106平方公里的土地,集聚着8万多大龙儿女,三十年如一日,他们苦干实干、奋楫争先,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息。
初露头角,大龙敢为人先闯关探路
1992年,大龙开发区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偏远小镇,不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而且只有寥如晨星的几家企业。1999年,大龙开发区被升级为省级开发区,被省委、省政府确立的贵州“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一核两区”及全市“一核五区”的重要工业核心承载区。从此,大龙开发区开始了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成就了现今的一番瞩目的发展历程。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成长就是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在没有工业基础、没有资金支撑、更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不甘落后的大龙人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下定决心闯出一条新路。2002年,红星锰业落户大龙,新型功能材料的种子便在大龙开发区这片沃土上萌芽,在这个“鼻祖”的带动下,大龙开发区依托量大质优的本地矿产资源和贵州东大门的特殊区位等优势,集中力量推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激活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红星发展大龙锰业
目前,大龙开发区共有工业企业20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上市企业1家、上市后备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9家。
经过多年的布局谋划,大龙开发区创新发展格局应运而生。现已形成“1+4”的产业体系,即1个首位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4个优势产业,分别是循环环保产业、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医药中间体产业、铁合金和火电等传统产业,呈现出主导产业明晰、首位产业突显、纵向成链、横向成群、领跑行业的集群发展态势。
奋发有为,大龙朝着目标苦干实干
大龙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奋斗和政策机遇。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省发改委等8部门支持措施,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的政策机遇等,大龙开发区迎来了发展春天。有了先培的沃土,大龙开发区工业企业的成长从无到有,体量也逐步做大,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先后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绿色工厂等五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新型功能材料集群
扩大开放合作,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17年,大龙开发区与湛江港(集团)共同打造“海铁联运”,为周边企业出口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和一次放行”,让货物和原料实现从“门到门”和“港到门”全程物流服务。2020年,大龙开发区本土培育企业中伟股份上市,并成功创办成规模位居全省第二,成为全省市值最高的民营企业。2021年,大龙开发区建成了全省首条超长距离热力输送管道全长达22公里,每天可为园区企业稳定供热5500吨,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量。
贯穿园区的热力管网
2022年,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完成211.38亿元,占规上总产值的85.72%,同比增长60.41%,占全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的41%。高纯硫酸锰产品市场占比达到80%,锂电池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市场占比达到27%,锂电池负极用石墨市场占比达到15%。
大龙开发区以“敢想、敢当、敢为”,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第一”成绩,展现了大龙发展的速度和大龙人苦干实干的精神。
申创之路,大龙踔厉奋发蹄急步稳
申创之路非一蹴而就,需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2012年,省政府确立了大龙开发区申创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启动了申创工作进程;2013年,省政府明确以《关于请求批准大龙经济开发区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示》呈报国务院,并相关资料经国务院办公厅转给商务部;2014年,省商务厅又提出“重点优先支持大龙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求呈报商务部。从2014年到2022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大龙开发区在全省同类开发区中一直名列前茅,2021年在全省91个同类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考评中排名第一。
无水港货场一角
这是磨剑开刃、惊涛拍岸的三十年,亦是慷慨奋进、华章日新的三十年。自1999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以来,大龙开发区经济发展迅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飞速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2亿元增至2022年的246.59亿元,10年间翻升超20倍,年均增长在2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4年的200万美元增至2022年的39700万美元,占全市比重70%以上,8年间增长近200倍。
大龙箱包产业园区
当前,大龙开发区正高起点谋划产业发展蓝图,重点争取引进一批隔膜、电解液补链项目,持续向正极材料、电池集成整装等产业领域发力。力争到2023年完成园区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
回望来时路,大龙开发区从一个工业小镇经历了“农转工、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强转优”的转型发展历程,从抓住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机遇实施外向带动到省市资源、政策、经济等落地生根,大龙开发区的申创之旅是一条永不停步的“创新创优”之路。
踏上新征程,大龙开发区全力推进产业大招商、项目大建设、产业大发展、配套大完善、基础大提升,加快完善产业链,补齐短板弱项,力争实现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取得新的突破。(张立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