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全球发展故事】互鉴凝聚智慧 贡献青春力量
在对话会现场,来自中国、西班牙、埃及等国的青年代表围绕“以交流互鉴凝聚全球发展共识”主题,畅谈经历与思考,展开了一场火花四射的对话。
来自赤水竹乡的苗家姑娘杨昌芹分享了她从一名学徒成长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的故事。
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杨昌芹认为,要以文化为牵引,让市场来进一步激活文化。“以前竹编是生产农耕用具,但是现在竹编可以是我们手中提的包、戴的首饰、生活中的用品。传统手艺和现代审美相结合,文化得到了更丰富地传承发展。”
家住湄潭县金花村七彩部落,万亩茶海环抱四周……会上,来自湄潭县的非遗传承人黎彩芬骄傲地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我们的产业发展更加兴旺,村庄更加美丽,群众更加富裕。”她说,这让很多人成了新时代的新农人。
数字时代互联互通改变了她们与世界的时空距离。“作为受益人之一,我从传统的采茶人成长为湄潭的新农人和草鞋编织的达人。”从这里出发,她和村民朋友们一起立足当地茶资源禀赋,深化农村经营管理模式改革,拓宽茶园网络销售模式,共同开辟茶园经济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希望越来越多的各国朋友们走进湄潭,喝一杯春天的茶。”
来自埃及的中国传媒大学留学生刘正曦熟练地用中文分享了他随“守护蓝色星球·国际青年贵州行”参访团走进遵义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段充满美食美景的旅程,让他想到自己学到的一句中国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汉语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刘正曦是一名正在学习播音主持的学生,也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中文讲师,他还是一名视频博主,他说,自己常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将他看到的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分享给全球网友。
“我来自西班牙,我有两个名字,第一个是妈妈给我起的Noel,第二个是我的人生带给我的,苏诺伊。Noel意味着自己的文化,我的语言、我的家乡。而苏诺伊是我和中国的故事。我在这个陌生又包容的国家所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这是作为Noel给不了我的。”在苏诺伊看来,接触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会在人生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大家不妨到处看看,自己学到的东西将是我们一生的陪伴。”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文化交流促进语言学习?对话会上,来到中国已经11年的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教师苏菲分享了她的观点。“文化和语言是相互交织的,走进才能更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她说,欢迎各国青年多来中国交流。
全球发展需要更具国际视野、全球化格局的人才。作为深耕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商道纵横合伙人张圣说:“希望大家在个人发展中或者成为相关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拥有更系统化管理自己能力的视角,在提升个人价值的同时提升整体价值,实现更加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青年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金彦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