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探索建设项目“以工代赈”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社会写真

印江探索建设项目“以工代赈”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2023-04-25 11:17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2022年以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探索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实施新模式,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赈济模式,围绕拓宽群众收益渠道,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将试点项目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精准谋划布局,创新赈济模式,规范监督管理持续推进脱贫群众稳就业、有增收、能致富。

2022年,印江在乡村振兴领域建设项目实施上创新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共19个,投入资金5480万元,主要以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为建设内容,共涉及7个乡镇(街道),项目解决了1200余人就业务工,受益群众1.5万余人, 群众获取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共计1154万余元。

通过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实施,既保证了项目实施程序没有减少,又有效缩短了项目工期,减少项目经费支出,节约了项目实施成本,极大地改善了项目所在地基础设施条件,补齐了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当地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有效应对了疫情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激发了农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四个聚焦”,全方位考量项目

坚持把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带动群众就业的重要杠杆,立足实际选准项目,稳妥推进实施,确保以工代赈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聚焦项目用工需求,解决在家群众就业难问题。2022年初,该县发改局、人社局、乡村振兴局针对以工代赈项目用工需求,联合开展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统计,重点在市、县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村寨做好摸底调查和以工代赈政策宣传。组织项目所在地村委会收集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参与劳动的群众,特别是需巩固提升的已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受疫情影响滞留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建立群众劳动力花名册。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进行项目公示公告,指导乡镇(街道)、村两级召开以工代赈项目会议,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将“点单权”交给老百姓,快速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扩大就业需求,创新项目实施方式。为了确保脱贫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今年以来,印江将稳岗就业作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最突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紧抓不放,通过项目实施,积极谋划创造项目用工需求,推动群众务工就业,确保脱贫户、监测户等在家劳动力通过稳岗就业持续稳定增收。坚持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引领,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就业增收、文化内涵等全面提升工程。围绕示范点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需求,选择实施一批涵盖种植技术、混凝土施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旅游等全领域乡村振兴提升项目,既实现了项目解决群众短期务工就业,又逐步实现实施项目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坚持聚焦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利用各示范点主导产业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发挥以工代赈项目“杠杆”作用,吸引各类资本参与,通过多渠道整合、高效率利用,不断培育壮大示范点主导产业,发展好特色产业,促进示范点产业经济持久发展。

抓实“四个到位”,确保项目全程无盲区

坚持从源头着手、从细节入手,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工代赈试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项目立项全程参与到位。建立立项评议制度,村根据自身实际,通过议事确定上报项目,乡镇根据村里上报的项目,在区域范围内统一规划,实地考察,确保所立项目不仅符合项目村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及实际需求,县对乡镇上报项目进行评议和审批等几个环节上做到立项有据、科学决策、因地制宜,使项目发挥最大效应。项目推进服务指导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级积极与乡镇、财政等部门沟通,严格资金拨付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顺利投入。同时健全项目建设管理内部审计机制,坚持内审监督和项目实施同部署、同实施,有效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有效防范项目建设廉政风险隐患。项目实施全程监管到位。建立县、乡、村三级督查机制,县级对项目准备、开工、实施、验收等关键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抽查;乡镇坚持定期巡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对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村级由“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组成,全程参与质量监管,实现项目督查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项目问效全程跟踪到位。建立“纪检巡察部门+行业部门+村集体+农户代表”的多方联动监管模式,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监督指标为标尺,通过科学监管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成效。对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乡村振兴村集体企业项目,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不断加强项目资产管理。督促镇、村在项目实施点树立项目公示牌,扩大项目实施的知晓度和公开化,把项目建设情况摆在阳光下。

实现“三个保障”,凸显实施项目效应

围绕项目实施程序不减、工程质量为先、群众增收为主,创新实施“三个保障”实施项目,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拓宽就业渠道,让群众务工增收有保障。2022年,印江在乡村振兴建设领域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项目资金5480万元,其中项目支付群众务工工资1154万元。尤其是在木黄镇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就达3070万元,群众务工工资支出614万元,有效提升了该镇群众务工就业稳定增收问题。

减少项目招投标环节,缩短项目开工时间,保障了项目在最短时间落地见效。据该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唐雷介绍,在以往实施的项目中,若单个项目资金超过了100万元,项目必须经过招投标环节方能实施。去年,印江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领域创新采取以工代赈实施模式后,有效确保了项目资金到达后能在最短时间实现项目开工,实现项目更早惠民利民。

节约项目前期实施成本,保障了项目工程质量与施工单位效益实现双赢。据了解,2022年印江在乡村振兴领域采取以工代赈实施的项目19个,其中单个项目资金超过100万元的18个。印江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不仅为施工方省去了招投标环节,缩短开工时间,更为施工方节省了一大笔招投标环节的费用支出,让省下来的钱能更好用于工程建设质量和人工工资支付,真正实现了施工方与工程质量双赢。

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印江以工代赈项目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增加了群众收益,改善了人居环境,让乡村得到美化亮化,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也补齐了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县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创新性工程,有力助推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展新颜。(刘再权)

责任编辑:陈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