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松桃: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
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坚持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主线,持续深化“六共”机制,以强村富民公司为载体,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抱团聚力发展、利益联创共享,推动产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民增收,实现强村富民。
建强组织体系 保障公司高效有序运转
坚持高位推动。县委将创办强村富民公司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3名县委常委和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16个县直部门、4家县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截至目前,县委书记主持召开11次常委会、4次专题会、10次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推动解决各类重点、难点、堵点问题26个。
组建党建联盟。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强村富民公司高质量发展,组建以强村富民公司党支部为主体,20个相关职能部门党组织、各乡镇(街道)党(工)委、507个村(社区)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党建联盟,建立辖区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议事协商和协作发展平台,发挥党建联盟“资源联合、发展联动、队伍联建、人才联用”优势,实现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优势共扬。
成立专职机构。统筹调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在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专职机构,为强村富民公司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资金管理、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全过程指导和服务。同时,将专职机构作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协调中枢”,充分发挥“县级主导”作用,用政策引导公司发展,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更有成效。
突出系统运作 整合盘活各类优势资源
整合“大资源”。发挥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建联盟统筹协调作用,将县、乡、村三级土地林地、砂石矿产、特色产业、门面仓库、旅游项目等资源中的国有资产整合到强村富民公司,由县乡两级强村富民公司采取合作承包、投资入股、融资孵化、上下承接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优势产业,盘活闲置、低效资源。目前,累计盘活闲置低效资产资源达1.8亿元,盘活一二三产业项目100余个。
推动“大循环”。聚焦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通过强村富民公司,抢抓东西部协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锰产业发展等机遇,将招商资源、技术转化、资金服务等要素引流到农村市场,投资1.3亿元,建立13个乡村振兴车间,32个加工企业,回引23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破解“空心村”发展难题,实现产值4.2亿元,真正激活农村经济。
融入“大市场”。充分发挥强村富民公司资金、资产、资源优势,以建设渝湘黔边城协同发展合作区为契机,加强跨省跨市贸易和商务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与20余家省外、市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贸易、技术、人才等方面深度合作,2022年度贸易额达3.89亿元,引进农技和工业生产设备1000余台,联合培育网络销售主播3名、产业工人460名,在融入“大市场”过程中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优化惠民机制 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完善政策联农。全面梳理已有涉农政策,出台《松桃苗族自治县激励支持乡镇(街道)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十条措施》等10余项涉及融资贴息、农产品代销、农资集购、产业合营、项目联施等涉农政策,着力推动金融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向强村富民公司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倾斜,强化公司、村级股份制合作社、农民联结,形成产业共建、资金共用、资源共享发展格局。
拓展服务带农。以提高农业和农民生产效益、提升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聚焦农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联动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由县乡强村富民公司联合村级集体经济主体,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工程队、农资服务公司等20余个提供“三农”服务的经营主体,借助国家和省市科技特派团、县乡农技指导员等人才服务力量,带动农户共建产业、共治乡村、共享服务。
强化联结富农。坚持“统筹调配、以强补弱、共同富裕”的原则,优化项目联建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由强村富民公司投入项目资金3.2亿元,参与、实施项目168个,通过项目倾斜、财政支持等方式帮助弱村入股资金2200万元,并根据项目发展资金来源,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农户入股分红和村干部激励分红制度,让农民“入股分股金、劳务挣薪金、合营得利金”,2022年度,吸收13.5万余人就近就业,实现利润60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平均10余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收800元以上,实现成果共享。(符皓)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