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瓦溪乡:党建引领 奏响强村富民“蝶变曲”
近年来,瓦溪乡紧紧围绕“党建引领”精准发力,积极探索“党建+村党支部+强村富民公司+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给产业“赋能”,促经济“增效”,打造出强村富民公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构建起群众广泛参与、优势农产品推广销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真正做到"强村富民"。
党建引领 为强村富民注入“活水”
一是确定目标有方向。瓦溪乡强村富民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抓实“1234”工作法,构建一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联盟共同体,建立乡村两级资源联动,变“输血”为“造血”,变“资源”为“资本”,依托主导产业、政策机遇、社会资源带动发展,促进群众安居乐土、干事创业热土、产业兴旺沃土、人才聚集厚土。二是打造队伍有力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选聘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经验水平高、群众威信高、发展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村干部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以及董事成员,成立乡级强村富民领导小组,下设强村富民专班,坚持集体议事原则,形成“1+1+N”的参会机制,即“1个乡级主要领导+1个分管领导+N个董事成员”模式,确保会议次次有主题、月月有研究,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联动机制。三是长效机制有保障。瓦溪乡强村富民公司场地占地面积400㎡,目前展厅、会议室、活动室均已修建完毕。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相合”原则,制定瓦溪乡强村富民公司章程,明确董事会议事规则,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股权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做到人人有章可循,事事有规可依。
支部领路 为强村富民开辟“赛道”
一是盘活资源有出路。按照“突出党建领航,激发产业活力”的思路,根据瓦溪乡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的特点,优化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人才落地生根。盘活闲置资源、整活空间,将强村富民公司与蜂蜜加工厂及培训中心有机结合,孕育了具有瓦溪特色的文化产业。坚持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为导向,充分利用闲置建设用地申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探索标准化厂房建设运行模式,落实长效管理维护机制,走出村企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推进力。二是技术培训有思路。瓦溪乡强村富民公司坚持培育本土人才,多次组织开展烤烟技能培训、蜂蜜养殖培训等,邀请省市县相关专家学者4名,学员范围覆盖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种养殖户等。2022来,共举办强村富民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300余人,为瓦溪乡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三是作用联动有门路。瓦溪乡强村富民公司整合各村力量,承接下午郎村瓦房坪至岩桑坝村毛坝组路新修、十字村中午郎山塘修复等12个项目,项目累计资金600余万元,产生利润60余万元;注册“瓦小溪”线上销售小程序,通过公司对瓦溪猕猴桃产业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同时该小程序正在上线销售生态蜂蜜、野生天麻等瓦溪特色产品,预计收益10万元以上,“瓦”字号特色农产品纷纷搭上强村富民的快车实现“瓦货进城”,给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党员领跑 为强村富民出圈“蝶变”
一是示范带头展先锋。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瓦溪乡强村富民公司始终坚持凝聚多元力量,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党员+网格员+团员+青年”的志愿服务队伍,主动把农业产业政策、技术、服务等送到基层一线、产业一线,助力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二是拓展思路激动能。瓦溪乡依托强村富民公司,充分挖掘下午郎交溪红军桥红色文化资源,吸引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打造“党建+红色文化+旅游+农家乐+垂钓”的旅游路线,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三是促进增收群众乐。按照“党建+村党支部+强村富民公司+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发展模式,建成岩桑坝村春晖野生猕猴桃示范园500亩、下午郎村精品水果蜂糖李1085亩、发展传统烤烟4000亩,产量达到50万公斤左右,产值可达1600余万元,产生土地流转资金70余万元,解决群众长期就业600余人,实现强村富民和村集体经济“增实力”与“增效益”双提升,开启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篇章。(杨雅迪)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