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乡村农民就业创业的理性关注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社会写真

武陵山区乡村农民就业创业的理性关注

——读梁成艾《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3-05-12 14:42
投稿:trwz001@126.com  

梁成艾教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成绩有目共睹:发表《职业农民专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理路——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武陵山片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的机制障碍与破解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农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高质量论文;出版《“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教育“9+3”计划背景下中职生学习动机与质量研究》《“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等有关职业教育研究专著;其中《“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获得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出版的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续性研究成果《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对焦他长期生活的武陵山这片土地,对武陵山区乡村农民就业创业理性关注,将他的职业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起点。

微信图片_20230512144553

武陵山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涵盖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所辖人口3600多万,其中土家族、民族、侗族等少数民族1100多人口,如何让武陵山区脱贫融入国家战略。早在2011年10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出台并获得国务院的批复,上升了国家扶贫发展战略。梁成艾的《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契合中国脱贫攻坚的需求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凸显了这部专著的社会价值。

中国农民问题其实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就是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解决农民收入的出路就是如何利用农村劳动力的最佳配置,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的关键问题。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来维持及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纪性的大课题。《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武陵山区农民的现实利益诉求为研究主线,在人力资源理论、农村劳动力流动理论、城市经济学S曲线理论、部门转移理论等理论的支撑下,建构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前提要求、经验借鉴、机理建构、保障平台和机制路径:为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共44.5万字,分为十一个部分,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研究路径与创新成果。

第一部分是问题与设计。关注的是研究的价值与设计。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问题的厘定、研究范畴的选定、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思路的思量、研究方法的甄选、研究过程的经历、研究目标的达成等精心设计。从“在研究视角上注重从内外兼顾、破立结合之角度,在研究内容上关注从选题独特、观点新颖之层面,在研究方法上重视从多法融合、实证主导之维度探”尝试创新。

第二部分是审视与反思。重点关注研究目标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突显《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的针对性与迫切性,设计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源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态势正呈现出外输旺盛、内求优化的发展特点。外出务工的浪潮依然会保持强劲,并不断呈现出高移化、两端化、族群化等发展特征,而且在家就业的发展势头也会在逞强中不断得到改良,并逐渐表露出多元化、高龄化、科技化等发展特征。“不但支撑他们持续创业的底蕴内涵欠夯实,而且连影响他们顺利创业的软硬件资源都欠完备,甚至就是用来保障他们圆满创业的情境氛围也欠舒畅”等问题。

第三部分是前提与要求。首先以三化同步战略背景下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论述了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关联、运行机理、保障机制与发展模式。人力资源需求的层次结构却是由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所决定的,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势必对劳动力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要求职业教育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一是要因地制宜,努力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二是要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三是要市场主导,科学建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四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模式。

第四部分引领与借鉴。关注的是国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引领及成功发展经验的借鉴。在理念引领层面。从“科学分析教学活动的助推力、专注开发研究资料的软实力、 切实提升教师群体的引导力”等方面来促进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发展,借以引领提升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相关培育活动。要借鉴德国根据其农民就业与创业形式之多样化与专业性之特征:“突显农协在职教体系的应有组织价值、彰显农协在与其它涉农类部门的协调地位” 两个方面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提升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经验。

第五部分是遮蔽与澄清。从制度变迁理论之角度,对人力资源开发功能的变迁历程进行了探讨。“就业能力”就是一种将专业知识、动作技能民俗文化、民族个性等要素深度融合与科学统整而形成的复杂能力体系,是一种能够帮助劳动者实现圆满就业愿望的、具有主动性与自愿性等特征的能力。“创业能力”是融个体资源和社会资源于一身,通过聚集于一个“创”字等途径来影响个体创业活动的效益并促进其创业活动顺利展开的某种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是一种将个体资源和社会资源深度融合与科学统整而形成的呈复杂结构形排列的能力包。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会受 “价值观念、专业技能、教育程度和经管素质”等构成的个体层面和由“市场情景、家庭环境、社会条件和政府支持”等社会层面众因素的制约。

第六部分是优化与重构。关注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支撑平台和保障机制等内容的优化与重构。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之支撑平台是一个由“包括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两大内容在内的政府层面的要素和“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和个人素质”两个内容在内的个体层面的要素及“包括社会舆论环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三大内容在内的社会层面的因素架构而成的。切实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型职教发展和大力优化就业创业社会环境等保障措施的联动作用。

第七部分是机制与路径。关注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培育机制与发展路径。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之培育机制是一个由扶持、培训、保障、激发、裂变和护航等六大部分构成的复杂动作系统。从“做好顶层设计,强调方向指引”等方面着手,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借以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扶持机制。以“在农村产业规模化、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等为着力点,努力加快“六化”进程,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激发机制。“在工作对象上讲求广泛性、在工作内容上注重递进性、在项目推广上坚持创新性”等原则,科学搭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示范平台,走模范典型宣传之路。

第八部分是拓展与提高。对“失地农民、老年人农民”两大特别专题进行探索:就失地农民而言,“市民化”是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以“身份认同、社会保障、职业转化、文化适应、持续发展”等作为其改善的标准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稳步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努力提升城市新区建设的服务水平”等方面探究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立完善社区管理制度等策略的保障下,最终在失地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中、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市民意识的逐渐培育中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

第九部分是实践与检视。主要从群体性与个体性两大层面来验证与提升前面的研究结论。从区域群体性层面来看:不管是“‘1+1’扶贫新模式”“军事化攻坚新路径”“‘互联网’平台新技术”,或是“‘寨沙’旅游新模式”“‘红股’造血新方式”。属于政策措施、发展规划、技术支持、特色创新、资金保障等扶贫范畴,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互动等方式来努力提升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归功于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中的诸如制度保障、评价保障、培育机制、提升路径等措施办法的努力。

第十部分是回眸与远眺:结论、反思与展望。从“意义价值、现状问题、前提要求、发展借鉴、机制路径”等九个方面对整个研究过程作总结性概述的基础上,在“研究视角上注重从内外兼顾、破立结合之角度,重视从多法融合、理论先导与实证跟进之维度”所进行的创新尝试。

第十一部分是政策与建议。“针对能力层级性,灵活设计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紧扣劳力异质性,大力提升武陵山区人力资源存量、根据区域差异性,着实改善武陵山区就业创业条件、彰显元素现代性,不断拓展山区农民就业创业空间、突显政府公信力,不断优化农民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准确构架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建构机理与架构要素、统筹兼顾,灵活运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培育机制与发展路径”等办法来制定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政策。

尽管武陵山广大农民已经摆脱了千年贫困。但是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与有效实施,武陵山山区乡村的农民与全国一道进入中国式的现代化,过上美好的生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显然,梁成艾的《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对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作层面仍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向笔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