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思南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思南县以实施“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组织方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化、农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现代化、农业合作方式现代化、农业业态现代化”八个现代化为抓手,加快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乡村振兴。
在塘头镇下寨村的一处水田里,一台新型插秧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不时一盘盘绿油油的秧苗就整齐地插在了稻田里,转眼间水田披上了“绿装”。
据思南县科龙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黎青春介绍,今年,合作社承包了1200亩土地用于种植水稻,全部采用机械化育秧、插秧、耕地、无人机打药、统管统治、收割机收割,机械化比传统人工要节约40%的劳动成本。
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政策,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全力推广机械化插秧,鼓励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购置先进适用的高速插秧机,不断优化种粮补贴政策,助力春耕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思南县农机中心主任黄勇说:“今年,县委县政府统筹资金近200万元,加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增大,所购置的10多台插秧机已经陆续就位,为下一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任务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思南县不断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小田”变“大田”、“农田”变“良田”,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降低群众劳动生产成本,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时,通过实施土地规整、设施完善、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更为实行机械化耕种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充足条件。
在宽坪乡张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数十台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不停地在田间穿梭,正在开展平整土地、开沟挖渠、修整机耕道等作业。为加快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方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大人员和机械设备投入力度,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思南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升项目,涉及全县16个乡镇、92个行政村,主要建设内容为田块整治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农田梳理性工程及其他工程,项目建成后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2.86万亩,宜机化面积达到90%,灌溉保证率达到80%。
为满足产业对科技的新需求,贵州省科技特派员思南服务团常年奔波在工作一线,及时把科技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团长、贵州大学教授汪德生说:“我们这个思南科技服务团,分别来自于贵州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与各个乡镇建立联系点,除了与相关联系乡镇进行联系以外,还面向整个思南进行服务,做到哪里有需求就到哪里,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开展现场服务和线上服务。”
思南县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好各级科技特派员,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大坝场镇迎丰村花椒基地旁停着两架无人机,技术员正在进行无人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向无人机里倒入药剂稀释液。在技术员人员的操纵下,无人机灵活自如地在花椒树上方飞行、盘旋,喷出的浓雾均匀地洒在花椒树上。
大坝场镇迎丰村党支部书记张云华说:“以前都是人工进行打药,10个人至少需要20天;现在无人机只需两天时间,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
今年,大坝场镇组织党员干部、技术人员对产业基地、春耕生产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把科技应用到传统种植中,为花椒的提质增效、群众的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鹦鹉溪镇翟家坝村白茶基地,两台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熟练操控下腾空而起,机身下的8个喷淋头均匀地将有机叶面肥喷洒在茶树上。
相比传统的人工施肥模式,无人机作业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向下产生的气流能使茶叶更加均匀接受到无人机喷洒的叶面肥,有效节约茶园管理成本,确保茶叶品质不受损。
据了解,鹦鹉溪镇已累计建设生态茶(白茶、绿茶)产业3万余亩,覆盖20个村(社区)。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白茶品质,推动品牌建设,翟家坝村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在茶园管护中积极探索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推进白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县,思南立足山地实际,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重点,不断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思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年,思南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9亿元,同比增长4%,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同比增长6.4%。(刘汉滨 何敏)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