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大数据宏伟蓝图 提振铜仁经济新引擎
—— 铜仁大数据发展观察
偌大厂房里,只需几名操作员轻点键盘,车间便可智能生产;
政务大厅里,市民轻点手机屏幕,几分钟便可轻松办理相关业务;
街头巷尾间,摄像头实时监控抓拍,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处理……
这些如今习以为常的场景,在几年前的铜仁,可谓还是新鲜事儿。
都说云贵万重山,但铜仁人独到的眼光总能越过群山。身处大数据时代,铜仁如何将数据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从而服务经济社会,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持续深化“应用驱动·融创发展”场景大数据实践,全面践行“数字资源管理者、数字经济建设者、数字应用推动者”角色定位,把大数据变成大产业、把大机遇变成大红利,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 “沃土”
从无到有的铜仁“数”度
看短视频、手机缴费、外卖下单、远程办公、手机支付……这样的“数字生活”正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自己高频率使用的各类APP,乃至通过电视观看的各类节目、电影,其实都存储在各个数据中心里。
数据中心作为承担数据存储、计算、处理、交换等功能的新型基础设施,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石。
而作为铜仁来说,既不是北上广深,也不是省会城市,大数据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不具备做高大上的技术研发,发展大数据,路到底在何方?
想要弯道超车,敢干是勇气、创新是思维。早在2015年,彼时的“大数据”离热词尚远,铜仁就落子布局。这一年的12月,市委一届九次全会召开,提出把突出抓好大数据战略行动作为我市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两大战略行动之一。自此,我市开始迈入大数据时代。
近三年的沉淀与积累,铜仁大数据“开门迎宾”。2018年3月20日组建铜仁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成为铜仁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和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铜仁)综合实验区的有力支撑。
也在这一年,数博会铜仁分论坛成功举办。会上,我市发布了《数智铜仁宣言》,提出“1234567”发展思路和打造全国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市战略目标,为铜仁大数据发展打响了“第一炮”。
在随后的时间里,大数据带来的可喜变化,不止是在农业,更贯穿于铜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战略布局中。网格化治理、“一站式”服务、“一网式”通办,平台经济“井喷式”发展,数字化产业风生水起……成绩的背后,展现的是铜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强劲脉动和铿锵步伐。
顶层设计完备,扶持政策给力,基础设施支撑,多年来,通过领导带队,不断取经交流,截至去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476.8亿元,平台经济规模达271亿元,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全国第一个市级网络货运监管平台和全国领先的“秒开票”系统(单据上传率排名全国第一),网络货运累计实现产值235.43亿元,成为平台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全国的先行试点、贵州的优强品牌、铜仁的生动实践。
先天的不足,但后天努力创造条件的日趋完善,铜仁正一天天孕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深厚沃土。
夯实基础
在应用中创新发展科技端
2019年4月,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的贵州省梵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入驻铜仁大数据产业园,当年仅9个月就实现产值25.7亿元,创税收2.2亿元,助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速达169%,带动就业140余人。
2020年4月,铜仁追花族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江口县凯德街道特色产业园,通过打造中国蜂产业大数据平台,研发推广智能养蜂装备,搭建产品全程溯源体系,自主设计研发的智能航吊养蜂设备、一体式蜂箱、移动摇蜜车等多种智能设备,生产效率较传统养蜂方式提高了60%,蜂群养殖产效从原先的100箱/人跃升至800箱/人,实现养蜂产业从传统肩挑背驮的“苦劳力”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变。
“公交出行、文化旅游、就医结算、社会保险待遇、惠民惠农补贴发放……居民在个人生活和政务服务中所需要的各类支付、交易、认证和相关业务,都可以通过这一张卡来办结。”作为全国79个居民服务“一卡通”创新应用示范建设地区之一,我市通过以第三代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搭建智能化、可视化项目场景,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更加智慧的消费体验、更加优越的生活品质。
政务大数据、农业大数据、医疗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工业大数据……从无到有,大数据已深入到铜仁诸多领域,与人们的生活生产越发密切。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安全保障;不断升级的信息网络,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为让行业和数据充分融合起来,让数据资源要素活跃起来,让数据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出来,我市重点聚焦城市大数据中枢、城市数据中台、梵华星云数据主体自主管理云平台三大核心数字治理基础设施,抢抓并实施好“六网会战”之互联网会战,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统筹抓好5G基站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终端基地、云制造产业园建设、大数据5G网络覆盖,完善大数据产业园、网络货运线上产业园配套建设,实现数字治理设施建设新型基础建设、新型基础建设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移动基站3万余个,实现全市建制村及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光纤全覆盖。建成5G基站6539个,平均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中心城区、主要园区、重要景区5G信号有效覆盖。全市光纤光缆建成20.7万公里,市到省出口带宽能力达5000Gbps,固定宽带用户数累计131.4万户,家庭宽带覆盖率达81%以上。
在此基础上,同步建设完成铜仁市大数据运营中心(一期),扎实推进“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体系”、城市“数据中台”建设,积极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和数据安全工作,为数据汇聚共享及应用提供支持。
应用场景出现百花齐放态势,铜仁抢抓发展机遇,消除地域壁垒,实现人才、企业、项目、资金空间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降低建设成本,全市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并积极探索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目前,已筹划推出大数据场景应用300余个,有效解决各行各业发展难点痛点问题,2020年7月,“场景大数据”被列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首批发布的108个大数据新名词之一。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不仅让落户铜仁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也让群众享受了红利,幸福感、获得感稳步提升。当前群众已在医疗、教育、公安、交通等多个服务领域享受到了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一个个数据中心的建设,一个个企业的入驻落地,铜仁正一步步开创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兴盛局面。
数据运用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铜仁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一大生动实践。
在铜仁福建天翔纺织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e系统项目的建设(“经纬E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探索棉纺行业发展新方向,建成了智能纺纱车间,实现用“大数据流”指导“智慧生产”的智能转变。
“经纬E系统即‘基于物联网采集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棉纺生产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生产的透明化,车间状况随时掌握,实现生产制造的敏捷化,实现设备、人员、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减少纸质录入、节约用工、避免人为错误,实现产品全流程、全方位的监控、记录,订单可随时跟踪,自动按照班次、品种、批次进行分类统计,形成上百种报表,各道工序上的产量平衡精细化,通过实时的数据采集,准确预测前后道工序的开车时间和产量。”该厂负责人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以专题会、调度会等形式安排部署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作,印发了《铜仁市2022年大力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工作方案》,提升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溯源等数字化水平,支持企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去年累计完成融合标杆项目17个,完成融合示范项目87个,完成带动企业248户。
不仅如此,聚焦平台经济发展,铜仁再次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确定“4+2+X”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探索构建“实体产业+信息技术”为基础、大数据战略为核心、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并建立符合互联网平台经济企业发展的融资扶持政策,大数据各项指标稳中有进,数字经济发展亮点纷呈,为积极衔接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4月,随着我市万山区税务局开出铜仁首张网络货运代开发票,这不仅标志着铜仁网络货运管理服务平台税务流程全线打通,也意味着铜仁正式全面进入了网络货运新时代。
截至目前,全市纳入调度的平台型企业48家,平台经济累计规模达271.87亿元,已成为拉动经济强势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且有力的贡献。
事实验证了这条路是走对了,如今除了快手、阿里、腾讯、华为、360、NIIT等大批知名企业与铜仁开展合作之外,先后培育了梵云集团、山久长青、梵运网络、梵快科技等大数据企业,目前全市大数据企业达370余家。
有人说:“谈大数据必谈贵州,说大数据应用必提铜仁。”时至今日,铜仁已探索出一条应用驱动大数据发展新路,在全省打出了铜仁大数据率先突围的“名声”与“人气”。(罗旭 徐回回)
责任编辑:陈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