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日】①解码贵州“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
【编者按】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居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向来崇尚生态、热爱自然。这种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不仅在历史传统里延续、乡土文化里蕴藏,也在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里传承,为贵州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大生态频道特别策划,从贵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出发,解码贵州传统生态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传承价值和历史启示。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自古以来,居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人依靠自然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居地,贵州乡土社会蕴含着丰富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化源远流长
初夏,从江县岜沙苗寨古树成荫,满目苍翠,鸟鸣声声,空气清新湿润。
岜沙,苗语意为“草木繁多的地方”。
从江县岜沙苗寨
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都要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苗,并精心护理“生命树”成长。到这个人死后,其子孙就砍下这棵“生命树”做成棺木装饰下葬,然后在墓穴上种下一棵树,表示逝者永生,这一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丧葬习俗形成了岜沙独特的“树葬文化”。
在岜沙,树文化无处不在。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美丽的树皮。
“茫茫的森林保护了岜沙祖先,是树木让岜沙人得以生存繁衍。”因此,岜沙人自古以来敬树和护树,祖先制定了十分严厉的寨规:乱砍伐一棵树木要罚“三个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酒,供全寨人食用,以儆效尤。
正是岜沙人这种“敬畏自然”“自然崇拜”的生态理念和朴实的生活方式,孕育、养护出苍翠茂密的森林,岜沙苗寨曾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如今,岜沙苗寨森林覆盖率达93.4%。
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岜沙不是个例。在侗族地区,自古传唱“江山是主,人是客”“山上没有树,万物要哭诉”,告诉族人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苗族地区,凡生长在寨子周围的大树、巨石等,都不准乱砍乱动,在苗族人看来,万物皆有灵;在布依族地区,村村寨寨都有护寨树和风水林,人们世代加以保护,布依族杀牛祭山神,认为山神可以保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贵州乡土社会中,何以拥有如此多的“生态智慧”?
“早期狩猎采集时期的人类,都有强烈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仰仗大自然才能生存’的认识,有所谓‘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等心态和行为。”文化学者、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顾久说,“贵州的少数民族,长时段地生存在农耕文明之中,当然具有更多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心态和习俗。”
顾久称,后来进入农业社会,依然尊奉自然、环境:儒家把这种原初的意识和行为理性化了——如“天人合一”的命题伦理化了——如“泽及树木”“仁及禽兽”等行为;在农村,依然把“天地君亲师”供奉在神龛之上,将“天地”代表的大自然置于“君亲师”等人文关系之上。
生态文化滋养文明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宗旨。
长期关注贵州乡土生态文化的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索晓霞说,贵州的文化传统里,有许多珍贵的文化基因与生态文明的文化指向不谋而合。
锦屏县文斗苗寨
“这些文化传统虽然没有以生态文明的概念表达出来,但在少数民族村落里,它往往以一种‘常识’的形式存在,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落实在行动中,以道德、禁忌、乡规民约等文化形式得以表现。”索晓霞说。
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的村头,有一块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六禁碑”:
“禁: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银十两。”“禁:各甲之阶分落,日后颓坏者自己补修,不遵禁者罚银五两,与众补修,留传后世子孙遵照。”“禁:四到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违罚银五两。”“禁:今后龙之阶,不许放六畜践踏,如违罚银三两修补。”“禁:不许赶瘟猪牛进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杀,不遵禁者,送官治罪。”“禁:逐年放鸭,不许众妇女挖阶前后左右锄膳,如违罚银三两。”
200多年来,文斗人恪守古训,守护绿水青山。
2000年,有外地客商来到文斗,出资100万元购买寨子里的一批红豆杉。对于当时还很贫穷的文斗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款。但是,村民们认为卖掉树木是有损子孙后代的事,坚决不同意,“就是1000万元也不能卖这些树木。”
如今,文斗村森林覆盖率达95%,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000余棵,有银杏、香樟、红豆杉等30多个珍稀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300多棵。
“贵州乡土生态文化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合理的内核是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珍贵的文化基因和坚实的文化土壤。”索晓霞认为,生态文明是人们对工业文明给自然和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进行反思后提出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思考的结果。“对于贵州来说,大量的传统乡土知识中蕴含丰富的朴素的生态文明元素,是我们构建生态文明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
生态文化发扬光大
保护生态,需要老百姓的文化自觉,也离不开政府对生态保护工作的推动。
初夏的从江县加榜梯田,风景如画。一丘丘稻田里,水稻长势喜人,绿油油一片,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鸭子穿梭在水稻间觅食,好一幅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画面。
从江县加榜梯田
在从江县,百姓有在稻田里种养水稻、鱼、鸭的农业传统,形成“稻鱼鸭复合系统”,实现水稻、鱼、鸭和谐共生,这一农业传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江县通过申报,使得“稻鱼鸭复合系统”于2011年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县借助这一文化遗产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既保护了生态,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实现了百姓增收致富。
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是贵州将生态文化发扬光大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在保护生态上,贵州步履铿锵,出台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等,设立了“贵州生态日”,推行了“河长制”“林长制”,守护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落实贵州省大生态战略、培育绿色文化的任务中,贵州正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美美与共”的和谐观履行着自己的重要使命。
责任编辑:金彦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