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赛龙舟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民族团结促和谐 长治久安谋发展
首页 新闻 社会写真

锦江赛龙舟

2023-06-16 10:51 来源: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独具特色的龙舟

锦江两岸的龙舟也是很有特色的。龙舟选用上好的杉木制造,船的前后安有用柳树雕成的龙头龙尾,龙尾上插上一根带几枝绿色竹叶的竹竿,挂着标明各村寨的小旗。原先城里的龙舟,除龙尾挂有标明身份的小旗外,也可从龙头上进行区分。如下南门的是火龙,龙头挂红胡子,北门的是青龙,龙头挂黑胡子,西门的是菜花龙,龙头挂绿胡子,后水门的是老龙,龙头挂白胡子等。龙舟船身窄长轻巧,一般坐三四十人左右。锦江龙舟竞渡自古以来都是在双江渡口处即现在的双江汇合处铜岩前进行,双江汇合处有一股急流,窄长轻巧的流线型不仅是为了减少阻力、增强速度,更是为了在下水时抢占急流,而上水时则分开急流;三四十人左右的容量则是适合于每个村寨只有三四十人的青壮年。

锦江龙舟打造技术性很强。之前,由铜仁木船社转型发展起来的铜仁制钉厂,有一批造船的能工巧匠,造船的聂师傅、邓师傅、田师傅,炼船(扎缝、裹桐油石灰)的吴师傅,甚至专舂桐油石灰的田婆等,都是每一道工序相应的专业人才。所以,制钉厂的龙舟队,因占了龙舟造得好的优势,不论是男队还是女队,在龙舟竞赛中常常是名列前茅。

“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制钉厂造的龙舟,很让一些热衷于龙舟竞渡的人羡慕,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城郊效益好的蔬菜大队,出2000元的“巨资”买下了一艘制钉厂造的龙舟。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用“巨资”这个词有点夸大其词,但如果以月工资40元来计算,这2000元就是50个月的工资,大家不妨将自己的月工资乘以50,就不难看出铜仁人对龙舟竞渡是如何重视了。

“画船齐逐万人看”的盛况

上世纪70年代,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锦江龙舟竞渡曾一度而改在7月16日举行。因近年来各种庆典或国际传统龙舟赛,也曾在不同时间举行过龙舟竞渡,但一般都选择端午节。参与比赛的龙舟队,除了传统的男队外,上世纪70年代中,又增加了女队参加。

每年的端午节前,各村各寨的农民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把搁置了一年的龙船抬到河边,用桐油“油”上几遍,然后下水操练。到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各地的龙船便早早地聚集在城南双江汇流处的铜岩下,等待比赛。当然,参与比赛的龙舟队都要事先到市体委报名,超过了报名时间,体委不再安排,只能很遗憾地在河面上划着玩。

这一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裳,四野八乡的村民也合家前往,整个城区万人空巷,齐聚锦江两岸,观看龙舟竞赛。

以“中流砥柱”列为铜江十二景之一的铜岩,历来是指挥龙舟竞赛的最佳位置。比赛时,一声信号枪响,两只龙舟便乘风破浪,如箭离弦,比翼齐飞。龙舟的船头敲锣,船中击鼓,划桨飞舞,岸上的人也跟着呐喊、使劲。待划出去的龙舟前进了一定的距离后,第二组龙舟又闻令出发,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把所有报名的龙舟队轮流比完。

比赛结束,优胜者无比兴奋,把锣鼓敲得震天响,高举得胜奖旗,有节奏地举舞着划桨,游江炫耀,岸上的同寨人也鸣放起鞭炮以示庆贺。

竞赛结束后,多有“抢鸭子”活动,龙舟竞赛活动再掀高潮:组织者把几十只乃至上百只鸭子的脖子上划一道小伤口,抹上盐再放入水中,负痛的鸭子在水中游得飞快,然而赛手们更不示弱,水性好的可抢到七八只鸭子。

“击节中流兴未阑”过“大端午”

锦江龙舟竞渡,常常是连续举行两次。因为仅仅参加城里一年一次的锦江龙舟竞赛,似乎未能让“击节中流兴未阑”的当地人过足划龙船的瘾,于是意犹未尽地又形成了每年的五月十五再过一次“大端午”划龙船的习俗,以前在坝黄、骂龙溪以及小江水位未下降时的龙鱼,都曾有过过“大端午”划龙船的盛况,但近代则大多是约定俗成地在骂龙溪的锦江上再划一次龙船。

骂龙溪、恶滩、吴家湾、老狗桥等侗族村寨的青年历年都是划龙船的好手。到了大端午这一天,这些侗寨的青年,在如诗如画的锦江上,敲锣击鼓,高声呐喊,破浪飞舟,把铜仁人喜爱的龙舟竞渡再一次推向高潮。

责任编辑:金彦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