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街道“四聚焦”抓实易地搬迁点工作
近年来,江口县双江街道持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四聚焦”奋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聚焦小区治理,强化风险防范。一是以自治蹚新路。实行“党支部+群团+业主委员会+楼长”治理模式,按照“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安置点“十九本账表卡册”,组建自治组织,成立业主委员会,负责小区环境卫生、设施维修、物业费收缴等事项,楼长、网格员、联户长、志愿者共同参与小区治理。二是以法治开新局。制定小区居规民约,强化搬迁群众法治意识,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小组。今年来,排查化解家庭纠纷10起、邻里纠纷9起,有效解决了家庭邻里矛盾,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三是以智治赋新能,探索“党建+综治+警务+服务”群防群治机制,利用“天网工程”“智能小区工程”引入小区楼道照明、火灾感应设施、门禁系统等设备,设置综合协调室1个、天网工程35个、智能小区工程3个,共安装监控探头40个,实现重点路口、重点区域监控探头全覆盖,确保搬迁群众安居又安心。
二、聚焦监测帮扶,防止返贫风险。一是建立责任包保机制。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强化部门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街道干部结对帮扶责任机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持续强化搬迁后续帮扶。截至目前,安置点282户脱贫户均逐一制定了具体帮扶措施。二是建立工作研判机制。结合群众自主申请和上级反馈线索,工作组做到即时入户、即时核实、即时研判、即时处置,对存在风险户按程序纳入监测对象,目前安置点9户监测户均享受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工会困难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三是建立台账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防返贫监测全面排查,根据返贫致贫风险类型、风险程度、搬迁户自身能力等,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分类管理和帮扶,扎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到户又到位。
三、聚焦就业扶持,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强化就业培训。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注重加强搬迁群众基础信息摸排收集,根据群众就业意愿、身体条件、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进行分类,采取“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培训。目前,组织搬迁群众开展保安员、月嫂、厨师、家政服务、茶艺师、手工编织等培训班15期700余人次。二是拓宽就业渠道。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县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特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台,为搬迁群众提供求职登记等就业服务,有针对性地为搬迁群众提供家政、水电工、以及公益性岗位推荐等,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前,联合各部门在安置点开展招聘活动40余次,发布就业招聘信息70余期,帮助3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三是壮大集体经济。结合安置点区位优势,人员居住密集等特点,工作组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医疗康养服务,完成双江卫生院兴隆门诊部项目,有效保障搬迁群众和原居住地社区居民对医疗健康需求。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入股莞铜协作在江口县自建的35万羽蛋鸡养殖基地项目,实现每年分红30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四、聚焦小区融合,促进文明和谐。一是树立文明新风。依托兴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教育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二是开展先进评选。实施家庭文明建设工程,开展最美家庭、书香家庭等评比宣传活动,选树身边好榜样,弘扬社会正能量。截至目前,评选“最美家庭”市级2户,县级47户、“好儿媳”5名、“好婆婆”5名等,通过树立典型,影响身边每一位搬迁群众,逐步形成了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三是注重关怀关爱。针对安置点留守未成年人、残疾儿童的实际困难,做到寒暑假有人陪伴、兴趣特长有人指导。联合团县委积极开展“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微心愿”“四安家园·青亲园计划”,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还有社会人士的关爱。截至目前,小区青年志愿者开展入户走访200余次,搜集需求信息400条,开展“微心愿”活动10期,为安置点200名儿童实现心愿。
网友评论